楊 垚,肖紅旗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的戰略任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既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離不開對中國革命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中國革命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文化,是文化繁榮興盛的堅實基礎,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引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是一種獨特的、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近年來,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建立起來的各類紅色紀念場館,是新時代青少年學習革命傳統的重要課堂,是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場所,是人民群眾培養愛國情感的重要陣地。保護好紅色文化資源,就使得紅色基因的傳承有了堅實的依托,既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寶庫,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富集的地區,大部分位于交通不便、環境艱苦的革命老區,但是,這些地區往往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淳樸的鄉土人情、鮮明的地域特征及濃郁的民族特色等條件。近年來,發展紅色旅游和紅色產業,已成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利用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旅游,以紅色資源帶動旅游,以旅游宣傳黨的歷史,是近年來旅游開發和黨史宣傳教育的新形式。它既有效開發了黨史資源,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2]。同時,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可以促進當地交通的建設改善及環境衛生的整治,能促使產業結構優化,使當地就業率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從而對新時代鄉村振興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法。根據《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GB/T18972—2003),以《甘肅省革命遺址通覽》一書收錄的隴南市轄區內76處遺址數據[3]和相關文獻記載及田野調查數據為主要來源,可以將隴南紅色文化資源分為三大主類、八大亞類、十二種基本類型。具體分類及資源概況見表1:

表1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目前,隴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制約著紅色文化的弘揚與紅色基因的傳承。其中首要的也是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意識問題。一直以來,廣大民眾深受優先發展經濟這一主導思想的影響及現代非主流觀念的沖擊,出現信仰危機,對偉大革命史跡、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崇高革命精神開始淡漠,社會各界及廣大民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不夠,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日益淡化,使很多紅色文化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如成縣的五龍山伏擊戰紀念碑來說,碑頂紅色五角星嚴重傾斜有掉落之感、碑體表層嚴重脫落,未見修繕的痕跡,這與旁邊民眾集資修葺一新、“富麗堂皇”的廟宇構成了鮮明對照。同樣,紅川茹素烈士陵園內雜草叢生、墓碑傾斜,也未見修繕的痕跡,通往陵園的道路既沒沙石鋪墊,也沒混凝土硬化,仍為坑坑洼洼的土路,這也與村民房前屋后的硬化道路構成了鮮明對照。另外,大量現存的革命遺址遺跡、紀念性建筑物都沒有懸掛名牌,也未設置指示路標。把這一切簡單歸結為資金不足,明顯站不住腳,因為簡單維修與懸掛標牌,確實也用不了大筆資金,當地政府官員及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缺失,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制度缺失、體制不完善、機制運行不暢成為制約隴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根本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既沒有制定關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專門法律和規范性文件,也沒有建立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制度體系,這嚴重制約了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也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
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持續地投入資金。然而,經費投入不足,是很多紅色文化資源現狀堪憂的重要原因。上級財政并沒有單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專項資金,很多地方尤其是鄉鎮一級財政又比較困難。隴南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地方財政困難問題一直很突出,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上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先保住不倒、不垮、不爛,甚至干脆棄之不理的現象屢有發生。比如,劉伯承和汪榮華結婚舊居是一處土木結構的瓦房,雖然主體結構保存完整,但由于缺乏資金,政府既不能妥善安置原住農戶,也沒有組織人員加固修繕,墻體已出現幾處裂縫,屋頂木椽、石瓦破損,雨天漏雨不斷,院內排水不暢,大有消失之危險。在隴南,已建成和正在建設9大紅色主題紀念館,除進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名錄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和兩當兵變紀念館外,其他七大紅色主題紀念館,由于財政支持困難,建設進度普遍緩慢,館內布展也比較單一單薄,不能充分發揮紅色主題紀念館應有的功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和革命精神的弘揚。
隴南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能否科學高效,最終靠的就是專業人才隊伍。這就需要培育一批掌握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專業理論、專業技術的人才隊伍。目前隴南從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的專業人才匱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需要,嚴重制約了隴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的科學高效運行。
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重開發輕保護、亂開發不保護。結果,無序開發、簡單開發,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破壞嚴重、紅色形象破壞嚴重,失去了紅色文化的本來面目。比如,徽縣柳林鎮對廟坪村的原革命烈士紀念塔進行了遷建,但遷建后完全改變了原貌,失去了歷史的滄桑感;城關鎮雖然沒有破壞吳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但在附近又重建了一個紀念碑。《文物保護法》規定:基本建設、旅游發展必須遵循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其活動不得對文物造成損害。由于受市場經濟趨利意識的影響,忽視了紅色文化的社會屬性,開發利用失真,直接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降低或消失。“偽造”“仿造”“失真”的紅色文化資源,不能喚醒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也不能起到教育引導、凝心聚力的作用。
政府要通過各種媒體、多種途徑、不同形式的常態化宣傳活動,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重要性。在主題宣傳活動中,要從隴南眾多的紅色遺址、紅色事跡、紅色故事、紅色歌謠等紅色文化資源中,選取典型的內容,融入教育過程中,以老百姓樂于接受的形式,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感受并體驗紅色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意識。此外,要借助建黨、建國、紅軍長征勝利等重要紀念日,或選取其他合適的時機,定期不定期地開展紅色文化展覽或演出活動,讓廣大民眾對紅色文化資源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最終達到一種引導群眾自覺接觸、自覺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目的。
摸清家底、熟悉家產,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前提,更是進一步實施開發的保障[4]。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全面調查,以便掌握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存量、類型、特點、價值等,并通過科學嚴謹的分析對其進行評價,進而指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和開發利用的方向。在全面系統普查的基礎上,要建立起完整的紅色文化資源檔案庫。首先,政府要整合相關機構,設立專項經費,加大人力、技術投入,按照檔案工作的要求,明確普查的時間范圍、空間范圍和對象范圍。其次,要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鑒定,一定要多方佐證,從而判定其真實性。最后,要按照隴南紅色文化形成發展的時空特征,根據檔案材料的來源、時間、內容、形式等分類歸檔,形成隴南紅色文化資源檔案庫。在建立檔案庫時,要根據信息化和新媒體發展的需要,建立紅色文化資源電子檔案庫,方便人們檢索及利用。
原真性是考量紅色文化資源價值的重要標準,也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首要目標。通過原真性的展現,從而起到見證歷史、教育后人的目的。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不管是加固、防護、修復,還是遷建、重建,都不能改變原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一切修復行為必須以最大限度保存歷史信息、歷史氛圍的本來面貌為目的,也就是說保持“歷史滄桑感”。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避免商業化運作或生產建設中的破壞,更要避免城鄉規劃建設中對紅色文化資源生存環境的破壞。如在成縣紅二方面軍五龍山伏擊戰遺址修建寺廟,還有在革命遺跡周圍修建商業、娛樂中心等,這些都會破壞紅色文化資源的滄桑感,這本身就是對紅色文化資源原真性的破壞。
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是做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根本保障。政府要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制度建設,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備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明確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范圍、措施,以確保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取得實效。為了使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從國家層面針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專項立法也很必要。目前,隴南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主要是依據《文物保護法》進行的,但大部分紅色文化資源因未列入文物名錄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因此,針對隴南市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顯得很有必要,比如制定《隴南市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等,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納入隴南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隴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內容、經費來源、組織管理、方法手段、責任歸屬、獎懲措施等做出明確規定。
依據《文物保護法》中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堅持合理性原則。隴南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要最大限度地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資源的社會價值放在首位,注重隴南紅色文化資源在培育新時代隴南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增強愛黨愛國教育實效方面的積極作用。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實施保護性開發,避免隨意開發破壞,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