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霞
“佛系”一詞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便迅速走紅,成為網絡流行語,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佛系”語言文風:“佛系追星”、“佛系學生”、“佛系買家”、“佛系青年”等。“佛系”一詞來源于日本2014年的一本雜志,該雜志上把喜歡獨處、只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節奏,對異性不感興趣,不想花時間談戀愛的男性稱為“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一個名為“新世相”的微信公眾號發文《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該推文將“佛系”文化推向高潮。隨后,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佛系”隊伍迅速壯大,“佛系青年”“佛系職員”、“佛系學生”“佛系乘客”、“佛系買家”等詞風靡社交網絡。“佛系青年”這一詞條引發大量青年群體心靈共鳴。“佛系”一時成為無數青年的口頭禪,成為無數青年刷爆朋友圈的熱詞。“佛系青年”跟宗教無關,只是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借此表現一種什么都行、隨意、“一切隨緣”、無所謂、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佛系青年”在高校普遍存在,他們在校期間是這樣一個缺乏參與熱情和創新活力的群體:上課時他們不愿與老師、同學互動,課堂上一言不發,課后又沒有熱情參加班級以及校園的文化活動,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熟視無睹,對老師和家長的勸說充耳不聞,不在乎個人學習成績好壞,也不關心評獎評優。他們不悲也不喜,不哭也不鬧,不爭也不搶,對一切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既不懂得珍惜,也不存在緊迫感,好似遁入空門,看淡一切,成為所謂的“佛系青年”。
1)高校“佛系青年”用語特點
語言的使用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采用的最為重要的表達方式。語言風格能夠反映語言使用者的行為態度,往往是不同文化之間最顯著的區分點。“佛系青年”的慣用語是“都可以”、“怎么都行”、“隨它去”、“我隨意”、“沒關系”、“無所謂”,可以說凡事不爭是“佛系青年”的語言表達,而語言功能表達的背后往往并非是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意識的“不爭”,而是在社會生活實際中爭不過的語言功用表達。
語言形式由其社會功能決定了其結構方面的不同,可以反映出一系列的“佛系”生活方式:傳播愛心、隨緣點贊的“佛系朋友圈”,輕輕松松、不求效果的“佛系健身”、相互遷就的“佛系戀愛”,不想工作、不想戀愛、不想結婚,以低欲望相標榜……這種用“佛系”來應對各種問題的生活態度,透露出一種頹廢、不思進取的心態。以“佛系”為口頭禪的高校青年,言語中流露出“無所謂的”的一種消極、逃避的態度。
2)高校“佛系青年”行為特點
行為上,這部分學生對學業成績好壞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對榮譽的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這部分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很低就是鮮明例證。課堂上,他們不愿與老師、同學互動,課后,他們又拒絕參加班級、校園、社會實踐等活動,另外,還有研究表明,這類學生占比與高校的水平和層次呈現負相關關系,且每個層次的高校中這一群體占比都在逐年上升。然而,他們卻活躍于網絡,深諳網絡文化。互不相識的網友之間一個點贊、一個“互粉”讓他們瞬間有了莫名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沒有時空限制的的網絡空間讓他們廣結好友,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符號等方式盡情釋放情感。“佛系青年”有一些比較自我的現象,不怎么關心其他事情,只關心自我;有一些與世無爭的狀態,隨遇而安,什么都可以。還有一部分“佛系青年”沉迷于游戲、娛樂、聊天,專注享樂,表現出慵懶、頹廢的姿態。
“佛系青年”已成為青年亞文化的重要表征,這背后折射出青年一代復雜的心理狀態。
1)折射出高校青年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隨波逐流
“佛系青年”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受網絡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很大。網絡環境讓青年受到同化影響、產生從眾心理的幾率增大,新媒體的發展與便攜式智能設備的普及,為“佛系”文化廣泛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同學之所以以“佛系青年”自居,是因為“佛系”很流行,大家都紛紛表示自己很“佛系”,受同輩群體的影響較大。“佛系青年”理性思考辨析能力下降,沒有自己的主見,人云亦云,他們不追求完整的理性思考,僅靠碎片信息的傳播就盲目隨大流,這樣很容易被流行文化牽著走,很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我,進而產生偏頗思想和偏激社會情緒。
2)折射出高校青年目標不明確,價值觀扭曲
“佛系青年”,往往缺少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缺少規劃和進取,不思進取,沉迷于游戲和享樂,不愿工作、不想戀愛、不想結婚,以低欲望相標榜。“佛系青年”實際是慵懶、頹廢、迷茫的一類“90后”、“00后”群體。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出現價值虛無主義。它由此帶來了人的理想信念的失落,對人生意義、價值的懷疑以及對崇高的消解和回避,造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坍塌、人的精神家園的頹廢和荒蕪。在價值虛無主義的支配下,人走向了歧途,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從而在迷失自我、毫無目的中隨波逐流地虛度此生。就“佛系青年”而言,在虛無主義精神的支配下,世界萬物在其眼里一切皆空,不存在所謂的永恒。既然如此,奮斗、拼搏、努力在他們身上也就喪失了意義。它摧毀了人的斗志,也削弱了人的主體性。由這種萬事虛無的世界觀決定了他們與世無爭的人生觀。在他們看來,人生苦短,實在沒有必要為所謂的事業、功名、利祿和社會地位等身外之物而苦苦掙扎,不爭、不惱、不苦、不累,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在上述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支配下,自然造就了以追求自我為目標的價值觀。他們一切以自我興趣愛好為行事原則,自我感覺怎么舒適就怎么來,遺忘了社會、家庭所賦予的責任。在人生價值上呈現出重自我價值而輕社會價值的傾向。
3)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內心焦慮和消極逃避心態
絕大多數宣稱“佛系”的是“90后”的青年人,這一代人最大的特征是他們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90后”的年輕人在享受豐厚物質條件和良好教育條件的同時,作為家庭中幾代人的焦點,承載了來自父母和家族寄于的厚望。而當下的他們,享受著衣食無憂生活的同時,面對諸多的煩惱、壓力、艱辛與挫折。他們很難與父母長輩傾心交流,甚至不敢將內心的迷茫與無奈表現出來。當今的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對成功的預期高,對事業的追求高,精神壓力較大。對“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而言,在應對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不確定性和對時間產生的焦慮時,“隨性”“隨意”“隨心”成為他們最愿意選擇的精神應對之法。“佛系”現象的流行,無疑折射出了高校青年一種普遍存在的焦慮感:對生活的重重焦慮。“佛系青年”外顯為對豐滿責任的消極回避,其內隱的社會心態卻源自對骨感現實的無奈接受,一定意義上也是其面對風險時的自我保護行為,與世無爭僅是一種表象而已。其實,它是當前部分學生目標缺失時的自我掩飾;是處在心理斷乳期無法完全自立時的迷茫;是努力了卻未達到預期目標時的失望;是對專業學習和大學生活不滿意時的無奈;是在人生轉折時期未能得到科學合理引導時的失落。“佛系”話語的人際功能體現在當話語使用者自身處于充滿壓力、不易取得成功的社會環境中時,“已是佛系”的宣稱讓自己在失敗之時依然能瀟灑從容。此時的話語宣稱為自己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緩解了諸多來自家人、朋友和同學的壓力,以及自己對是否會取得預期成功的焦慮。“佛系”話語的出現讓他們能夠避免尷尬、難堪,“佛系”很自然的成為他們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遁詞。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燈塔,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和目標的人容易迷失方向、喪失動力、得過且過,從而導致道德觀念的“矮化”和精神世界的“沙化”。要使“佛系青年”擺脫無所謂的消極態度,充滿熱情和活力地面對機遇與挑戰,既不能將理想棄若敝屣,也不能將崇高束之高閣,而要引導他們樹立理想信念,制定切實的學習與生活目標,同時要注重兩者的結合。因為理想信念是實踐主體觀念體系的最高層面,具有極高的抽象性和長遠性,因而與現實有著較大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困惑和迷茫,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理想信念的激勵效應。為此,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該延伸或下沉到學生個體層面,將理想信念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轉化為具體的現實的目標體系,讓學生明確當下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從而為他們的現實實踐提供具體指引及價值衡量標準。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勤勞勇敢進取,習近平總書記也寄語青年人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一代,“佛系青年”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顯然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揮灑青春汗水的歷史使命不相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社會認知的最大公約數,符合人民與國家的共同利益,是全面引領積極向上的青年社會心態的重要調節機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念體系,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我們要號召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2)增加社會體驗,培養“佛系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校輔導員要宣傳好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要引導青年大學生科學地認識新時代、新特征,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和發展召喚,讓大學生提升關于歷史責任的自我認同,讓廣大青年學子認識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宏大時代背景和人生價值追求。同時,增加大學生體驗社會的各類活動,充分利用黨性教育基地、情景黨課、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社會考察、實踐調查等活動資源,增加學生的體驗經歷,提高其對社會的認知能力,特別是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讓大學生看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并在參與付出中收獲人生價值。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高校青年,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肩上擔負著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感本質上是一種主觀情感,屬于個人的道德品質與精神修養。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核心在于實現社會責任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要將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要求涵養于個人的內心信仰與情感,并在現實情境中表現出來,實現“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轉化。
3)為青年一代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佛系青年”一詞的迅速走紅,與其產生和傳播的媒介環境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社交網絡為“佛系”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媒體時代,人人皆是信息的受眾,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青年一代,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因此,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從“佛系”現象和它在青年中的傳播來看,它們源自青年人群對社會競爭激烈、個人能力不足的擔憂與焦慮。因而,社會要盡可能地為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更寬松的環境和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當下,影響就業公平的障礙有待進一步破除;鼓勵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和社會環境需要不斷優化;人口結構的調整和變化,也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在婚戀、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懷和幫助等。創造良好的的社會環境,需要完善青年創業服務體系,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扶植政策;保障青年就業權利,維護青年的薪資待遇、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注重青年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教育,強化青年對情感生活與婚戀關系的責任意識;積極關注和回應青年發展問題,搭建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促進青年積極融入社會。幫助青年發展,促進其實現人生理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青年焦慮問題,才能引導廣大青年樹立積極向上、堅持不懈的人生態度和積極樂觀的心態,為理想目標而艱苦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和穩定發展時期,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塑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