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華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依靠產業,產業集聚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充分發揮集聚經濟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成為新常態下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問題。隨著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到“服務經濟”的轉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成為很多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我國很多城市也積極部署生產性服務業,特別近年來沿海地區的服務業發展迅速,并與制造業形成了協同集聚的發展態勢,對當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于產業集聚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大多研究集中于制造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和耦合機制。研究表明提高地區的制造業集聚水平和服務業集聚水平會對城鎮化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還有學者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集聚進行了研究,認為二者的協同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專業化水平提升以及產業優化升級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結論,三者之間存在強關聯性和協同發展關系。但是目前鮮有把制造業集聚、服務業集聚與新型城鎮化納入同一框架的研究,本文嘗試構建耦合協調視域下的“新型城鎮化制造業集聚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耦合協調模型,探析近年來三者耦合協調基本情況,為加快NMS提供相應的政策引導。
耦合是物理學上的概念,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系統通過相互作用、互動發展而彼此影響的現象。通常系統耦合度值記為C,且0≤C≤1。根據以往研究成果,把耦合度分為以下幾個階段:0

協調指組成整體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彼此配合與協同一致的屬性。參照相關文獻,構建協調度公式,如式(2)所示,

其中c為耦合度,D為協調度,T為三子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a、b、c為待定參數,在此認為三個子系統同等重要,因而a=b=c=1/3。參照相關文獻對協調度進行劃分:0
依據耦合協調模型的需要,參考已有研究成果,根據系統性、科學性、可獲得性等原則選取了27個測度指標,構成NMS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新型城鎮化子系統下設六個一級指標: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生態環境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其中,人口城鎮化下設城鎮人口比重、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經濟城鎮化下設人均GDP和非農產業占GDP的比重;空間城鎮化下設建成區面積占城區面積的比重和人口密度;社會城鎮化下設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和每萬人擁有教師數;生態環境城鎮化下設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城鄉一體化下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農村=1)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農村=1)。制造業集聚子系統下設三個一級指標: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和科技創新集聚。其中產業集聚下設地區制造業總產值/地區總產值和地區制造業總產值/全國制造業總產值;人口集聚下設地區制造業就業人口/地區總就業人口和地區制造業就業人口/全國制造業總就業人口;科技創新集聚下設地區制造業年科技經費支出/地區制造業年產值、地區制造業科技從業人員數/地區總從業人員數和地區制造業專利申請數/地區專利授權數。服務業集聚子系統下設三個一級指標: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和集聚結構。其中產業集聚下設地區服務業產值/地區總產值和地區服務業產值/全國服務業總產值;人口集聚下設地區服務業就業人口/地區總就業人口和地區服務業就業人口/全國總就業人口;集聚結構下設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口/服務業就業人口和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口/非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口。
(1)數據來源。本文所用數據取自2006~201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數據分析樣本包含中國30個省份,因數據缺失較多暫不考慮西藏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
(2)權重確定。采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限于篇幅,熵值法的具體計算步驟見本文作者的《浙江省新型城鎮化測度及時空分異特征》。
(3)時空耦合協調分析。

表1 東中西部地區2005-2016 年NMS 系統耦合協調度
根據各指標權重及公式(1)(2),計算2005-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見表1。從空間維度來看,東部地區耦合度略低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略低于西部地區,三個地區均處于頡頏階段,協調度與耦合度趨勢基本相似,根據協調度階段的劃分,東部地區處于較低協調,中部地區由較低協調逐漸轉變為中等協調,西部地區一直處于中等協調。從時間維度來看,東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均呈降低趨勢,中部地區先升后降,西部地區呈總體曲折上升趨勢。
這表明,雖然近十年來新型城鎮化、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均得獲得了迅速發展,并且集聚趨勢明顯,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三者并沒有形成協同發展的局面。相較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失衡更為嚴重。下面對這種現象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
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三系統耦合協調度的高低。東部地區的耦合度始終低于中西部地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十年來服務業逐步替代制造業,成為東部地區的主要產業,而服務業集聚程度偏低,導致三個系統耦合協調度偏低。中西部地區雖然城鎮化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有很大差距,但是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不斷接受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近十年制造業和服務業都取得了迅速發展,與城鎮化的發展較為平衡。
在構建NMS系統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30個省份的三系統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我國NMS系統耦合協調度整體偏低,耦合度處于頡頏階段,協調度處于中低度協調發展階段,東部地區較中西部地區失衡更為嚴重。(2)從區域發展差異來看,各省份之間三系統耦合協調程度差異較大,有的省份產業發展較為單一,有的城鎮化程度較低,因而NMS系統耦合協調度偏低。(3)從時間維度來看,東部地區的耦合協調度均呈降低趨勢,中部地區先升后降,西部地區呈總體曲折上升趨勢。
政策建議:(1)頂層設計上,因地制宜調整各地新型城鎮化、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和側重點,實現三系統協同發展,通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2)政策保障上,在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從政府層面制定制造業和服務業保障和傾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