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玉 裴晶晶 周炫志
近30年來,中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有喜有優,身體形態、機能和身體素質的發展極不平衡,提高兒童的體質健康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首要問題。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兒童在幼兒時期就進行一定的體適能訓練,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便于在下一階段進行專項體育訓練。平衡能力是兒童體適能訓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日常生活各種動作的先決條件,且對于基本動作技能的學習與控制至關重要,十歲前為兒童發展平衡能力的迅速發展階段。在網球運動中,現有的網球專項技術訓練、專項體能訓練中包括許多提升運動員平衡能力的練習手段,長期進行網球訓練可有效地提高動、靜態平衡能力。兒童在十歲前學習網球課程,可在學習技術的同時快速發展平衡能力,減少在日常生活中因重心不穩定、肢體不協調而出現的身體損傷。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網球專項訓練對提高兒童平衡能力的作用”的實驗結果,檢驗網球體適能課程對少年兒童平衡能力改善效果,為我國兒童體適能課程開發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以濟寧海鷗網球俱樂部暑期興趣班53人中選取24人為對象,其中按照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將24人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兩組男女比為1:1,所有兒童在進行實驗前未接受過任何業余、專業的體育訓練。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內容一致,實驗組在訓練結束后會進行20-30分鐘的平衡適能的訓練。

表1 人口統計學變量分布情況
實驗地點:濟寧海鷗網球俱樂部室外網球場。
實驗時間:2018.7.2-2018.7.30,每周一至周六早8:00-10:00,共計24個訓練日。
本次實驗將選取網球專項游戲與網球專項體能中較常用的平衡訓練手段編制成體適能課程,每堂課具體訓練內容將根據當天的技術訓練選取表2中2-3個訓練手段進行平衡訓練,時間為周1、3、5訓練結束后,課程持續時間為30分鐘左右。
本次實驗采用兒童運動評估成套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children-2,MABC-2)中7-10歲平衡功能的測評方法,7~10歲平衡分項分別為利腿平衡板單腳平衡、非利腿平衡板單腳平衡、腳跟對腳尖走直線、墊上單腳跳,其中利腿和非利腿平衡板上單腳平衡為靜態平衡項目,四項綜合結果為動靜態平衡項目總分。此測評方法復試信度為0.73-0.84(總分0.80),本研究的信度可以得到保證。
平衡板單腳平衡為檢測兒童靜態平衡能力的檢測項目,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無論是利腿還是非利腿的支撐時間在經過一定的專項平衡訓練后都有極顯著提高,對照組實驗前后靜態平衡能力也有一定提高,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由此分析可知,網球專項訓練對兒童平衡適能的增強有一定的作用,兒童在專項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專項平衡訓練,可有效的提升兒童的靜態平衡能力。

表2 兩組平衡訓練內容

表3 實驗結果
腳跟對腳尖走直線為兒童動態平衡能力的檢測項目,同時對兒童肢體協調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得分增長更為顯著,由此分析可知網球專項訓練對兒童動態平衡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具有強化作用,若想提高兒童動態平衡能力,僅靠專項技術訓練見效緩慢,應輔佐一定的針對性訓練。
墊上單腳跳為兒童動態平衡能力的檢測項目,同時對兒童靈敏素質也有一定要求。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經過訓練后成績都有所提升,實驗組成績提升幅度稍高于對照組一些,兩組前后測成績皆體現出極顯著差異,由此分析可知網球專項體能訓練對兒童動態平衡能力的提升具有強化作用,同時對靈敏素質也有一定提升。
(1)分析實驗組實驗前后測試成績可知:兒童經過網球專項技術訓練與網球專項平衡訓練后,動、靜態平衡能力相較于訓練前獲得了顯著提升(總成績提升比率為44%),可滿足兒童本階段技術訓練對平衡能力的需要。
(2)分析對照組實驗前后測試成績可知:兒童經過網球專項技術訓練后,動、靜態平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總成績提升比率為8.8%),提升效果較小且難以起到提高兒童技術水平的作用。
(3)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測試成績可知:實驗組兒童經過網球專項平衡訓練后總測試成績提升比率遠高于對照組,本訓練課程有效地提升了兒童的動、靜態平衡能力,為兒童學習掌握運動技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網球專項平衡訓練中的部分訓練手段能有效提升兒童動、靜態平衡能力,可選擇高效的、專項特征鮮明的訓練手段加入到已有的兒童體適能課程體系中。一方面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兒童的平衡適能,另一方面可為兒童日后進行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類項目夯實基礎。
(2)教師在兒童體適能課程設計過程中在設立訓練目標后,應積極了解各個運動項目的訓練特點、訓練方法、訓練手段等,結合兒童運動能力發展理論選擇符合訓練目標的專項訓練手段作為兒童體適能課程內容。根據選擇的運動項目積極變換訓練環境,打破體適能課程局限于體能房、操場的僵局,在保證訓練效果的同時滿足兒童對新鮮事物的追求,促進兒童體、技、戰、心、智的全面發展。
(3)教師在明確訓練目標和訓練內容后,應根據兒童年齡特征、性格特點選擇相符合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逐步培養兒童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促進其終身運動這一良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