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蘊
面對新客戶時,每當聽聞對方講“我們的產品特別好,適合所有人”,抑或“目標人群這部分你們不用操心,沒必要做畫像,因為到處都是受眾,直接開始做內容吧”,就要警惕了,這往往意味著跟客戶展開一場深入的溝通迫在眉睫了。
這并非說,只要把目標人群的圈子畫得很大就一定錯。很多快消品企業,由于生產的是民生類日用品,的確人群覆蓋面很廣,比如礦泉水、洗發水等。但盡管人群廣泛,我們依然需要探尋大家的購買動機、觸媒偏好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做營銷。
而且,更多的情況是,企業的目標受眾人群是“小”,精準比人數多更加重要。
同以前物資匱乏、信息也匱乏的時代不同,現在的社會不是匱乏,而是過于“富裕”了。作為消費者,并不是沒有選擇或只有少量選擇,而是選擇太多。擁有更多購買選擇的消費者,為什么非要購買你的產品呢?這個問題才重要。
在當前這個追求個性和差異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適用的產品”的命運,往往是“每一個人都不想用”,因為覺得與己無關。只有那些“專門為某一類人設計的產品”,才會讓這一類人群認可,并產生歸屬感和忠誠度。
同理,站在企業的角度,如果是面對全人類發言,讓這個企業說點什么才好呢?就算找了一個共同話題,也一定非常空洞。但如果只是針對一小群人,比如“特別熱愛搖滾樂的、80歲以上的時髦老爺爺”或者“特別喜歡周杰倫的00后少女”,那么“共同話題”找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并且很容易有共鳴。
同商品和信息一樣增長迅速的還有媒介渠道。
在以前,企業可以投放的媒介渠道十分有限,不外乎是平面、電視等傳統媒體。但是現在卻大不相同,基于互聯網的平臺自不用提,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都聚集了大量的網民,線下的渠道也豐富多了。
設想一下,如果企業的目標消費人群是全部國人,要如何選擇傳播渠道呢?最佳答案可能是“全部渠道”。但企業的營銷費用是有限的,正如把有限的“魚食”撒在了一片汪洋大海中,一把魚食怎么可能捕獲整個大海的魚群呢?
如果目標人群很聚焦呢?比如 “特別熱愛搖滾樂的、80歲以上的時髦老爺爺”,分析這群人的日常觸媒習慣時,會發現由于很聚焦,大家的共性也相對突出。他們日常最喜歡的信息源,就是我們應該選擇的傳播渠道。
用這樣的方法,通過數據篩選出的渠道,無論是線下或線上,都會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如同把魚食撒在了一個小魚缸中。魚缸雖小,成功率卻高多了。
因此,營銷人要盡量努力幫助品牌找到相對小而精準的人群,并且深入了解人群特征,才能在正確的地方,讓正確的人,看到正確的信息。
(摘自《不做無效的營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