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區域性貧困。實施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市委、市政府也對此出臺了相關政策,并進行了具體的安排,在扶貧過程中有很多成績,也有一些問題,對此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價值建設;可持續發展;創業指導
一、當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扶貧對象的確立仍不夠精準
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包括貧困區域和貧困群體兩類。貧困區域由各級黨委政府主要依據貧困程度和貧困發生率來確定,一般分片區、縣(重點縣和片區縣)、鄉(省定重點老區鄉鎮和插花貧困鄉鎮)、村等四個層次,其確定相對容易【1】。貧困群體則由基層根據扶貧標準來確定,而扶貧標準往往用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來衡定。這樣就會產生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地方為了爭取更多的資源,存在夸大和多報的情況,造成國家扶貧資金的流失或浪費;二是由于現階段農民收入來源多樣化和不可測性,貧困群體的識別就顯得十分困難;三是致貧或脫貧是個動態過程,而我們的信息及管理機制相對滯后,造成該納入的未納入,該摘帽的未摘帽;四是部分好逸惡勞、賭博酗酒者、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致生活無著者被納入扶貧對象,從而帶來價值導向錯誤,一部分勤勞者或盡孝者會降低熱情,產生攀比和坐等要的心理。
(二)、對貧困群體參與的積極性發動不足
由于貧困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加之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所以,一些扶貧組成員往往自視高人一等,認為貧困人群沒有文化和眼界,與他們溝通費時費力,沒什么意義,故而什么都喜歡大包大攬,大到扶貧規劃,小到具體項目建設,品種規格,不征求群眾意見,排斥群眾參與,以致要么群眾意見不統一,看不到發展前景,不愿配合,要么脫離實際,不實用,產生不了效果,降低了群眾的熱情。
(三)、短期項目多,缺乏扶貧長效機制
由于貧困村多處于偏遠山區,土地及其相關資源有限,信息不對等、技術不到位,運輸成本高,扶貧項目中多以種植養植為主,小而散,這類項目短期效應尚可,短時間內就可看到牛羊滿坡,瓜果蔬菜遍地,但由于市場行情波動大,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加之,一哄而起造成區域內過剩等因素,這年度的興旺不一定能持續到下一年度,由于缺乏龍頭企業的支柱作用、能人大戶的引領作用,單打獨干難以發展一體化產業項目,因而貧困村缺乏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
(四)、扶貧不扶志,對貧困戶沒有進行脫貧思想引導,未能使其樹立自立的志向。發展才是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對扶貧對象,既要扶貧又要扶志,才能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幫扶人員忽視思想引導,不愿做細致的思想工作,不愿進行細致的調研幫其梳理發展策略,由于農村經濟收入不高,不須過多資金即可得到很大改善,而幫扶人員相對富裕,所以,為求簡單,大都是直接給錢走人。此類做法只是揚湯止沸,不可持續,不解決根本問題,同時帶來價值錯位和對扶貧意義的錯誤理解。
二、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對貧困對象加強正確的價值引導
一是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以對象的精準來凸現扶貧的真正意義。可考慮開發扶貧專用軟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管用的貧困村、貧困戶精準識別、信息聯網和動態管理機制,要把那些借機搭車,希望扶貧資金均沾的富裕家庭剔出來;要把那些因懶致貧的對象剔出來。
二是對扶貧對象自力精神的培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要加強對他們自立精神的培育,只有借助于扶貧的通道,通過自己奮斗才能真正阻斷窮根,走上富裕之路。
(二)、細化、實化項目方案,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對一些符合本地發展實際,又具有發展前景的項目,要加強論證,帶動就業,產品銷路、市場前景等各方面都要有翔實的數據分析,以保證其可行性。同時,對具體實施的程序路徑也要有詳盡的設計—包括資金來源、原料種子的品質、等級、產地,項目開發過程中土地的流轉征用、補償和利益的分配等。只有將項目規劃做實,才能保證不流于形式,避免走不下去的尷尬境地。
(三)、發揮龍頭支柱產業引領作用和能人回鄉創業的政策引導
龍頭支柱產業在一個區域內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就業和方方面面的配套產業發展,并且長效機制明顯。一個地方既有農戶各自的小、散種植、畜牧項目,又有支柱企業,必然經濟發展有較大提升,脫貧致富有望。
另一方面,由于貧困村青壯年人員多外出務工,且外出務工無需資本投入,收入也較高,而家鄉的脫貧又不能依靠留守老弱病殘人員,所以如何吸引他們回鄉創業致富,既要給以配套的基礎條件,也要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2】讓他們解決起步的困難,更看得到發展前景,讓他們創業有基本的資金和配套條件,從而讓一些真正有志向、有能力的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奮斗走上致富之路,并發揮表率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回鄉創業。
(八)、考核的重點應在阻斷致貧機制,可持續性發展方面。
考核是督促和檢驗扶貧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設計。因為考核指標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所以對一些短期的、顯性的工作考核指數的權重應減輕。如爭取資金的多少,道路水渠硬件建設多少等等。因為爭取資金往往強勢行政部門擁有更多的資源,而弱勢行政部門卻苦于無門。要重點考核扶貧工作是否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建立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形式主義,面子工程。
參考文獻:
[1]關于對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督查的通知
[2]劉解龍 經濟新常態中的精準扶貧理論與機制創新[J].湖南社會科學,2015(4):156
作者簡介:
曹燕,女,1984年9月11日出生, 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