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平
摘 要:在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提高和鞏固語文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小學生自己探究問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他們在未來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必要性;類型;對策
1.前言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2.探究性學習的類型
我們根據學生的研究能力的水平可以將探究性學習方式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引導性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要求教師在整個學習的過程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提前幫學生常設好學習的情景,讓學生按照預定的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中來,但是沒有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對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并沒有很大的幫助。第二,合作性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活動,教師案仍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幫助學生設計探究學習的方法和創設學習情景,同時為學生提供探究性學習的材料,并學生一起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第三,自主性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主要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有學生擔任主導者,自行的提出問題,然后再由自己通過查找資料去設計探究的方法,獨立的或寫作去解決問題,最后由師生一起對這次探究學習的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教師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只需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建議并應到學生進行反思就行了。
3.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誤區解析
誤區之一:兒童無知論。由于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并以一定的語文能力為基礎,而小學生的能力還比較稚嫩,因此,有人認為在小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拔苗助長。我們相信,研究不僅僅是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任何人都有潛力進行研究。積極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研究過程的本質是一致的。所有積極的調查和知識發現都是“探索性學習”。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我們強調“探究”,以促進科學態度觀察,思考,分析和發現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本質而不是皮毛,從而形成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培養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
誤區之二:學科不宜論。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數理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因此,很多人認為小學中文學科不應該主張探究學習。這種觀點是有偏見的。我們知道中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課程整合。中文課程通常包含天文,地理,歷史,自然和數學方面的知識。對于一些既具有文學藝術氣質的散文詩,探索其意境和品味其內涵,對于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培養兒童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太陽”,“新玻璃”等科普說明進行探討,指導學生探索相關原則,為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提供想象和思辨的建議。
誤區之三:“高度自主”論。探究性學習是針對傳統學習的弊端提出來的。傳統的語文學習觀認為,學習僅僅是“學而習得”,是繼承性學習,識記性學習,它忽略了人的主動發展。正因為如此,有人對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必要的點撥大加指責,主張高度“開放”,高度自主,造成課堂教學無序,探究主題不明。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心理,體育和認知水平的影響下,小學生自主學習是不可能的。教師的指導,組織,協助和合作是必要的。在中文教學中,既不能熄滅學生的創新火花,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引導,更不要說讓自己走。否則,探究學習可能會變成盲目和無利可圖的勞動力。特別是在調查的初步階段,研究方向的決策,合作調查的組織,信息的搜尋,信息的處理,報告的交流等都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
4.開展研究性教學 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和學習材料和學習問題的一種方式,通過研究學習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建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或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收集,分析,處理信息,體驗和體驗知識生成過程,進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和創造力。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獨立學習,積極尋求知識,培養參與意識。學生的不同意見不應該放在權威的架子上,但他們應該對學生的獨特見解感到興奮,并贊揚善于提問的學生。學生討論和發言的熱情將繼續上升。這是培養學生獨立參與和不同思維的好機會。
5.開展研究性教學 可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如果它只停留在課文中。教師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和擴展到更廣泛的知識空間。目前,學生信息的輸入量很小,主要是因為課外閱讀不夠。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注意內外課的結合。這可以使用探究學習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穩定持久心理因素相結合的獨特統一模式。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學生有無限的學習潛力。傳統教學并沒有采取適當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潛能。相反,它強調接受,繼承和積累,忽視研究,批評和創造力。許多學生的智力和智力被殺害。培養個性與專業,讓學生全面發展是教學的目的之一。通過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展示才能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勇氣,克服困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因此,研究型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幫助學生創造思維。
6.開展研究性教學 可有效擴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研究性學習過程是學生思想教育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健康積極的精神品質。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廣泛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從而形成對生活,價值觀,社會的正確看法,責任和美學。等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催化”效應。實踐證明,只有有機整合課堂和課外活動,才能彌補學生知識來源的匱乏,建立網絡化知識體系。在探索的過程中,目標更加強大。通過定向閱讀,你可以品嘗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循環,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也將繼續提高。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因此,漢語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探索性學習,讓學生發展想象力的翅膀。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能夠在思考的藍天中自由飛翔?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探索他們學到的文章的適當擴展,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7.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相信學生的潛力,放棄嚴格分析解釋和追求熱點問題,注重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給予時間,給予機會,給予指導,努力引導和教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與他人合作學習,向學生發出詢問權。閱讀的時間會回饋給學生。機會給予學生,他們大膽放手。這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閱讀,理解和表達自己。例如,在鼓勵創新方面,讓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利用想象力說出“誰在哪里做什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對此事的調查熱情立即動員起來。在小組討論中,他們大膽嘗試學習,生動活潑地生活,充分感受到自我探索的快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創造性。
8.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探究性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語文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國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6( 05) :30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項目基金:【課題名稱】:小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CJYC1725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