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真 張娓
摘 要: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相互寶”應運而生。傳統的保險業是否會因此顛覆?本文從“相互寶”的起源入手,分析了“相互寶”對重疾險的影響:既形成競爭,又有促進作用。繼而談到重疾險要想優化經營,可以借鑒“相互寶”的經驗,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新技術提高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新技術;相互寶;重疾險
2018年10月16日,螞蟻金服聯合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重磅推出“相互保”,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即可0元享受保障額度為30萬元的互助保險。短短時間內,“相互保”便吸引了上千萬人的加入。隨后,信美人壽因涉嫌違規退出“相互保”。11月27日,“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并強調其不是保險而是基于互聯網的大病互助計劃。盡管短短的一個月內,“相互寶”就經歷了一波三折,但它無疑又一次把“重大疾病保險”推到了大眾面前,成為熱議的話題。
一、“相互寶”的前世今生
在現代商業保險形成之前,人們就有了共同對抗風險的意識。早在古埃及時代,修建金字塔的石匠就組織起原始的互助團體應對各種人身傷亡事故。參與的會員繳付一定費用,就能在死亡、傷殘時得到救助。古希臘、古羅馬也有類似的組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繳費隨意、組織松散的互助團體逐漸被專業經營的商業保險公司取代。然而,不以贏利為目的、互助合作對抗共同風險的互保精神卻從未被遺忘。
20世紀初期至中葉,迎來了相互保險發展的黃金時代。各國在法律層面對相互保險予以認可,一些股份制保險公司也紛紛轉制為相互保險公司。至今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保險市場中,相互保險的份額都占到了30%以上。
到了20世紀后半葉,分紅保險的興起縮減了相互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差距;同時,以共同風險和信任為基礎的相互保險面臨著規模和資本的制約,相互保險的發展逐步黯淡。在我國,相互保險在保險市場中所占份額非常低,國人對保險的了解程度尚且低下,更別說相互保險了。
21世紀,新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不斷改變著傳統的生活、經營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傳統相互保險的經營難題:有限的成員規模、無法完全遵循大數法則,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不再難以解決。繼2005年成立第一家相互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時隔11年后的2016年,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三家又獲得相互保險經營牌照。
盡管“相互寶”還不算是相互保險產品,但它也與一般的網絡互助有很大的差別。升級后的“相互寶”以螞蟻金服為后盾,有最高的年分攤金額,增加了費用支出的確定性,又有高于一般網絡互助組織的風控能力和更好的用戶體驗,可以看成是一種“類相互保險”。
二、“相互寶”對重疾險的影響
“相互寶”全稱“相互寶重癥疾病互助計劃”,它一誕生便引來無數關注的目光,甚至有人稱它會顛覆中國保險業。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確實在很多方面顛覆了我們對傳統的認知。那么,如“相互寶”一類的產品究竟會對商業保險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不妨從與“相互寶”保障范圍最接近的重大疾病保險來進行探究。
(一)產生“擠出效應”
從“相互寶”的前世今生中我們可以看到,“相互寶”和重疾險是同根同源的,都是將面臨重大疾病風險的人集合起來對風險進行分攤,只是隨著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在組織形式、分攤方式等方面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如果同樣是提供“重大疾病”的保障,100種或是105種只是數量的差異而并無本質的區別。這也就決定著“相互寶”的出現必然會對重疾險造成“擠出效應”,搶占一部分市場份額。而“相互寶”的基因中帶有的相互保險性質,決定它不以贏利為目的,一方面能夠讓成員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吻合了監管部門提出的“保險姓保”的要求。
誠然,“相互寶”的出現會沖擊到重疾險的市場份額,但是也要看到現階段的“相互寶”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相互寶”在成員資格和保額上會有諸多限制。加入“相互寶”的成員年齡限制在30天至59周歲,保額最高30萬元。統計顯示,60歲以后出現重大疾病的概率會大幅攀升,如果僅加入“相互寶”,60歲以后將不能得到保障。30萬元的額度僅針對39歲及以下的成員,40-59周歲的成員只有10萬元的額度。對發生重大疾病所需的費用來說,這個額度還遠遠不足。其次,“相互寶”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實際的運作效果未知。例如,不管年齡大小統一分攤相同費用,僅在保額上簡單地劃分為兩個檔次,這樣的操作是否會引起逆選擇?最后,缺少明確的法律規范。“相互寶”在自己的條款中寫明“成員分攤互助金屬于贈予行為,已經完成贈予分攤的金額無法撤回或撤銷”。可見,“相互寶”并不能劃歸在保險監管內,而目前也沒有明確針對類似“相互寶”的網絡互助的法律規范。重疾險經過多年的發展,有相對規范的運作模式,有明確的法律監管,能夠提供更高程度的保障。盡管“相互寶”會“擠出”,但并不會完全替代重疾險。
(二)喚起大病保險意識
螞蟻金服的“相互寶”背后站著阿里集團,巨大的客戶數量、熟練的網絡運營手段使得“相互寶”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獲客量上千萬,相當于一些中小壽險公司一年的獲客量。就如電影《我不是藥神》、《滾蛋吧!腫瘤君》助推了重疾險一樣,“相互寶”也再次把人們的談論的話題引向保險。人都會有對未來可能出險的危險抱有僥幸心理,因此保險是一種潛在需求,需要喚醒。過去,一些保險營銷員不當的銷售方法引起了很多人對保險的反感。而如果“相互寶”的出現能夠喚起人們主動關注、購買保險的意識,將保險市場的蛋糕做大,不僅能帶動“競爭對手”——重疾險的銷售,也能造福參與進來的家庭。
(三)提供經營思路
“相互寶”的出現得益于新技術的發展。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相互寶”可以快速召集起愿意抵御共同風險的人群。對大家擔心螞蟻金服會為提取8%的管理費而任意賠付的問題,“相互寶”引入了區塊鏈技術進行解決。區塊鏈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去中心化,運作的原理是每個索賠人的醫療記錄都會記錄在鏈上,這些信息記錄的所有過程在每個人的賬本上都有備份因此是不可更改的,螞蟻金服不再是一個中心化的機構,防止了任意賠付的可能性。諸如此類的新技術運用也可以為重疾險提供思路,化解保險經營中與生俱來的難題。
三、優化重疾險經營的措施
(一)以“相互寶”為契機宣傳重疾險
經濟的發展、醫療費用的增長、疾病治愈率的提高、生活品質的追求,都使得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健康問題。近年來,重疾險在人身險中的份額逐漸提升。但是,鑒于我國民眾的保險知識普遍較低,不少人還不能完全分清社會醫療保險、重疾險、商業醫療保險、重疾互助計劃等的區別。保險業界可以對保險多加宣傳,而在一些社會熱點出現時借勢宣傳,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宣傳時,分析潛在客戶的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宣傳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相互寶”在推出之前就打出廣告,預熱“神秘”的保險產品,賺足了群眾的好奇心,又放在中青年人頻繁使用的支付寶中推出,因而能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大量的粉絲。互聯網保險雖然也將保險產品放在網上銷售,但如果沒有助推,很容易淹沒在眾多產品中成為擺設。重疾險可以借鑒“相互寶”的銷售方式,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通過大V的號召力進行宣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并非大力宣傳就能讓群眾買單,好的產品才是決勝的關鍵。“相互寶”成功的另一個秘訣在于產品通俗易懂。艱澀的保險條款往往將客戶拒之門外,重疾險可以盡量將產品簡單化,條款通俗化,易于客戶接受。
(二)提升投資能力
相互保險產品為大家樂于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不以贏利為目的”。“相互寶”收取8%的管理費作為核保、審查索賠的費用開支,這些開支被大家認可為必要支出,接受度遠高于保險產品保費中所要求的利潤回報。從相互保險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分紅保險的出現曾經拉近過相互保險與商業保險的距離。在激烈的保險競爭中,也出現過以投資收益彌補經營虧損的先例。重疾險產品不同于“相互寶”的一個區別在于其保費是事先收取的,保險公司可以將事先收取的保費進行投資運作。如果價格是消費者的痛點,重疾險不妨在投資收益上下功夫,保證穩健投資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加收益,以投資收益貼補經營支出,縮小與相互保險類產品的差距,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更多地運用新技術
新技術催生下的“相互寶”有很多值得重疾險借鑒的經驗。在銷售上,運用互聯網營銷思維,全方面接觸潛在客戶,增強客戶的體驗感。在核保上,建立起大數據庫,聯網客戶的醫療信息、財務信息、信用記錄等,設置風險控制的第一道防線。在經營中,運用區塊鏈技術以保證運作的透明度。在核賠上,啟用人工智能進行風險辨別。
參考文獻:
[1] 盤和林.“相互寶”+新技術 ?助力社保體系完善.證券時報.2018.11.29
[2] 姚冬琴.阿里、京東爭相入局 2025年市場空間或達7600億元 “相互保險”燃起硝煙.中國經濟周刊.2018.11.19
[3] 蔡彥.從信美相互看國內相互保險發展.上海保險.2018.5.20
作者簡介:
李賢真(2001.0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重慶市云陽縣,西南大學附屬中學2019級14班
通訊作者:張 娓(1979.05),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重慶永川,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金融與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