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丹
摘? 要? 人民網曾經刊文“‘倍速播放成觀眾看劇常態 是觀眾太忙還是劇集太水?”引發熱議,無論是“觀眾太忙”采取的“倍速”的信息消費行為,還是“劇集太水”表露的影視信息生產問題,都是“倍速”這一網絡環境產物帶來的思考。文章通過對“倍速”進行再解析,詮釋了“倍速”下用戶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表現,從優化影視薪酬結構和薪酬分配、倡導內容為王、實現創新生產等三個方面,對影視信息生產提出優化意見,以期對影視信息生產的升級有所助益。
關鍵詞? 倍速;驅迫;影視信息生產;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4-0006-03
“倍速”興起于網絡時代,成就于網絡時代。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在他《技術與文明》一書中提到“那些崇拜機器所顯示出來的巨大力量的人們,其實是在掩飾自己內心的虛弱[1]。”網絡時代的群體,正是不斷借助于技術工具以達到掩蓋自我弱點的目的。
“倍速”工具,就是用戶為了縮短看視頻需要耗費的時間,規避信息消費速度慢這一弱點而誕生的社會產物。用戶利用它追趕速度,利用它壓縮收看視頻的時間成本,解析這樣的“倍速”,是我們對于這一工具帶來的是非利弊探討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不可忽視的一步。
1? 網絡時代下的“倍速”定義
對于“倍速”的定義,從計算機領域上講:“DVD的1倍速是1 353KB/s,CD是150KB/s,DVD的1倍速大約等于CD的9倍,1倍速的定義在日常實際場合并不相同,與理論數據也有差異,CD的1倍速為150KB/s,音樂CD的1倍速為172.3KB/s,DVD的1倍速約為1 353KB/s①。”基于這樣數字化的理論基礎,我們大膽對這個詞語進行再解析,以便于在網絡環境下真正了解這一社會產物。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G.Carr)在《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提到:“每一項技術都是人類意愿的一種表達,我們通過工具擴展我們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控制自然,控制時間,控制彼此。”[2]而當下各大視頻播放器內設置的0.75、1.0、1.25、1.5、2.0倍速,也是在人類需求意愿下誕生的一種新的技術手段。這樣的新手段,使得用戶得以躋身在龐雜的信息洪流與稀缺時間成本的矛盾中。倍速的播放緣起于播放器B站的鬼畜視頻,這是始于日本彈幕視頻網站niconico動畫的剪輯手法。這種鬼畜視頻有著鮮明的特點:通過不斷重復聲音和畫面,以及強烈的節奏感給用戶帶來快速且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感受,這些鬼畜視頻以混亂的音樂剪輯,快速的視頻轉場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使得在生活中忙忙碌碌的用戶擠出一點時間便可以快速獲取有趣的信息,以此衍生出來的用戶自主選擇的播放速度的功能,在出現之始就深受大眾歡迎,并迅速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上線,像中國四大頭部視頻播放器:愛奇藝、優酷、騰訊、芒果TV,無一例外地都已經上線倍速播放功能。這樣的“倍速”播放,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是運用的隨意性、主觀性。現下的大部分視頻播放器都具有這一功能,除了像日本niconico對于1.5倍和2倍需要會員外,愛奇藝、騰訊、優酷、芒果TV等國內幾大視頻軟件都可以隨意切換播放速度,它的使用極具隨意性,用戶的主觀意向是決定幾倍速使用的第一因素。
二是商業廣告的不可規避性。盡管用戶可以對視頻播放速度有著自主控制權,它僅僅是對視頻內容的播放速度具有控制權,在利益主導的視頻市場,廣告的播放速度仍然不由用戶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非會員用戶對于視頻內容觀看的體驗,盡管“倍速”看劇很“爽”,但是對于商業廣告,用戶仍然無力“加速”。
因此,筆者認為,“倍速”就是指滿足用戶主觀上為縮短視頻播放時間、加快視頻播放速度的需求所使用的,依賴于一定視頻播放平臺的一項視頻功能。用戶在網絡環境中對于視頻的“倍速”播放,對于視頻速度的追求,使得影視信息生產不顧及內容的質量一味地加快速度,增加數目,就是用戶對影視信息生產的一種驅迫。
“倍速”帶著強大的影響力,驅動著信息生產。隨著“倍速”的衍生發展,人們的注意力在被加速的視頻中榨出了一點又一點,于是電視劇越來越多,在短視頻越來越多,資訊越來越多,電影越來越多,影視信息生產在求量的路上越走越遠。群體總是帶著極具“破壞”的強大力量,這帶著巨大力量的信息需求群體,驅動著信息的生產。“倍速”驅動下的信息生產已然過剩。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電影總產量突破1 082部,但是國產片上映數僅僅為381部[3]。早在2012年就有學者指出,世界電視劇“第一大國”的地位非中國莫屬,2012年全年的電視劇產量就已經達1.7萬集。大量的影視作品堆積在人們面前,這背后是一味地為了迎合用戶的需求造成的影視信息生產過剩問題,也是資源浪費的現實問題。
“倍速”驅動下的信息生產保量不保質。德國哲學家伽達瑪指出“信息不是知識,如果人們得到過于多的信息,那么他們將不需要知識”。信息內容的過量產出不僅不會帶來豐富的知識,甚至會讓人們在信息消費中迷失自我。就像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我們的大腦》一書中,援引了大量實驗結果,提出工具的“麻木效應”:“當網上五花八門的刺激導致大腦過載的時候,我們的學習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信息越多,知識越少。”[2]于是工具增強了人們接收信息的速度,卻麻木了人們接收知識的能力。人們接收到了信息,卻容不下更多的知識,長此以往,是否有助于用戶的自我提升就有待商榷。
2? “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表現
為什么說“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造成了驅迫?用戶對于“倍速”的追求,最本質的原因在于用戶對于時間成本的把控。投身于社會生活中的人們為了以更短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不斷改造著這個世界。正如汽車的誕生把人們的雙腳解放,洗衣機的發明把人們的雙手解放,“倍速”工具的出現就是為了把人們的雙眼解放。而解放出來的注意力,又成了影視信息生產者爭相瓜分的“蛋糕”。“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產生驅迫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倍速”消費加劇生產者對經濟利益的追逐
美國學者邁克爾·戈德海伯在《注意力購買者》一文中提到,“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是一種過剩的資源,而相對于過剩的信息‘只有記憶中的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的注意力。”[4]用戶在有限的注意力和過剩的信息需求的矛盾面前,“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人生格言。無論是對于忙碌的上班族,還是學業繁重的學生,一天24小時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一天半看完76集的《甄嬛傳》”已經是大多數人追求的看劇方式,似乎人們這樣就能夠吸納更多的信息。于是,人們越來越稀缺的注意力成了無數商人追逐的對象。這樣追逐經濟利益下的“注水”產物,使得用戶“二倍速”看都只是剛剛好,甚至有網友呼喚“能不能三倍速?”這樣的“倍速”使得“注水劇”大行其道,浪費的是消費者的時間與流量,驅動的是大型劇集的源源生產。
2.2? “倍速”下信息消費不對等造成影視生產過剩
早在2013年,視頻優化企業Conviva發現,很多的網絡用戶在看視頻時,加載幾秒都覺得太長,認為視頻內容緩沖的時間很長,用戶對視頻變得越沒有耐性。新京報的一項針對214位18至40歲年齡段的群眾調查顯示,這個群體中,平時使用“倍速”觀看視頻的達到67.38%,接近七成[5]。“倍速”成為了人們常規操作。縱觀2018年的國內古裝劇,70集《延禧攻略》、66集《扶搖》、63集《香蜜沉沉燼如霜》、87集《如懿傳》……都沒有低于60集,暫且不論作品內容是否都質量上佳,但這樣冗長的劇集一定會消耗觀看者的大量時間成本。2019年3月26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北京“春推會”上發布的《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總量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統計結果為323部,與前兩年基本持平,共計13 726集,通過計算,平均單部集數為42.5,與2017年基本持平[6]。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基數,人們為了觀看一部又一部的影視劇,幾乎本能地想要去節約一點時間,影視信息生產與信息消費已經失衡。人們流連于“快文化”,無法深度感受知識的浸潤。長此以往,是否真正獲取有質量的信息、是否有利于豐富自我精神世界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
2.3? “倍速”條件的優化加劇對信息生產驅迫
2019年起始5G已經成為了新的風口,它以“超高速、低延時、高帶寬、海量連接、低功耗”著稱,給影視傳媒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進一步優化了“倍速”的使用環境。少了“網速”的限制,愿意加速看視頻的人越來越多。根據一項對北京、西安、武漢三個城市關于“媒體使用”的網絡問卷調查(該調查的樣本規模為1萬人,有效回收樣本7 138人)提問道:“5G時代,你會增加接收以下哪些內容形態?”[7]回答中有99.02%會選擇視頻,11.22%的選擇音頻。5G的到來會使得用戶追求更快的信息消費速度,人們現在已經不滿足于“二倍速”看視頻。隨著5G技術的到來以及對6G技術的展望,用戶消費速度的加快會加劇·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英特爾聯合咨詢顧問公司2018年發布的《5G 娛樂經濟報告》預測:僅視頻的數據需求將會從2019年的平均每個5G用戶每月11.7GB增長到2028年的84.4GB[8]。“一天半看完一部71集的《甄嬛傳》”將會成為常態,這將會進一步加劇對于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
3? 舒緩“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建議
如何舒緩“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綜上所述,“倍速”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原因主要在于,影視信息生產方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逐、信息消費不對等以及技術的支撐加持,刑法上說,技術無罪。因此結合前兩個主導因素,筆者提出,應當從優化影視薪酬結構和薪酬分配、倡導內容為王、實現創新生產三個方面提出意見,期望借此緩解“倍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3.1? 優化影視薪酬結構和薪酬分配
政府建立良好的廣播電視規制是強化作品質量的外在力量。制定強硬合理的影視薪酬制度和薪酬分配體系,放緩影視公司等追逐利益的腳步。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統計的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拿到《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劇目平均集數均在38集以下。但是在2015年以后獲批的劇目平均集數都超過了40集,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獲準發行的劇集平均集數為42集,較2011年增長10集[7]。事實上,在2019年7月3日,中宣部副部長聶辰席就表示:“針對注水劇、宮斗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深入挖掘瓶頸癥結,始終保持高壓。”這一信號的發出,正是國家對于“注水劇”亮了紅燈。因此,制定強硬的高壓政策,是影視內容生產做好“供給側改革”的“韁繩”,在“倍速”給予的警示之下“懸崖勒馬”。進而以小見大,使得整個社會的影視信息生產環境,包括其他領域的影視信息生產有所優化。
3.2? 優化影視生產倡導內容為王
要秉持“短小”的劇也能“精悍”的生產理念。如2017年備受好評的硬漢派懸疑推理劇《白夜追兇》,僅僅32集也能斬獲人心,豆瓣評分高達9.0分。2018年古裝動漫《魔道祖師第一季》,僅僅靠著15集就斬獲8.9的豆瓣評分。最值得一提的經典,1986年版的《西游記》,25集拿下9.5的豆瓣評分。之后翻拍的任何一個版本,再多集數也無法超越這個成績。因此,化解資本對于內容的捆綁,真正關注作品本身的質量,減少盲目的劇集堆砌,做好內容生產,才能吸引住用戶的注意力。使得用戶“不忍心跳過每一幀”,甚至從“2倍速”向“0.5倍速”轉變。
3.3? 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生產
內容上堅持創新。一要把歷史史實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銘記傳統,發揚傳統,把中國精神貫穿影視信息生產。如《海棠依舊》把革命先輩為了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獻身的真實、生動的影像故事,把中國精神中蘊含的“忘我”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二要根植于社會現實,啟發社會思考,真正能把生活以小見大,喚醒人們沉睡的關愛之心。如電影《少年的你》,從當下熱議的校園暴力事件出發,以細膩的筆觸,精致的畫面處理,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再次引發了社會對于校園暴力的重視。內容上創新生產,就是要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
形式、手段上堅持創新。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大數據影視”,分析用戶反映的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抓住線索,生產用戶最想看到的影視作品。如都市喜劇《愛情公寓》的5季更新,就是利用微博數據、微博熱度這樣的數據分析,抓住了用戶對于每個故事甚至每個人物的期待與守望。二要由單一媒體向多種媒體渠道的運用。無論是倡導“先網后臺”還是倡導“豎屏時代”,都是影視生產者應該考慮和抓住的機遇。形式、手段上堅持創新,就是要為用戶挑選最具質量的影視推薦。
4? 結束語
古印第安人有句諺語說“別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靈魂”。在極度焦慮與時間越來越珍貴的21世紀,“慢下來”是對資本浮躁的社會回歸理性的呼喚。毋庸置疑的是,“倍速”式地過生活正阻礙著人們更好地消化有質量的信息,人們徘徊于信息泥藻之中,惶惶不可終日。“倍速”的發展無益于個人的社會化。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倍速”也不斷地驅迫著社會的影視信息生產。因此筆者認為,充分結合“倍速”下用戶對影視信息生產的驅迫生成的原因,提出措施建議,舒緩影視信息生產焦慮。進而對人們獲取更有質量的信息產生直接影響,甚至促進整個社會更優質地發展。
注釋
①中文維基百科:倍速,https://wiki.tw.wjbk.site/baike-CD-ROM,2019-04-15。
參考文獻
[1]劉易斯·芒福德.技術與文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藝恩咨詢.藝恩咨詢:2018年度白皮書——電影篇[EB/OL].[2019-01-21].http://www.199it.com/archives/824648.html.
[4]何永祺,侯軒嬌.注意力經濟下的營銷新取向[J].市場營銷導刊,1999(4):40-42.
[5]新京報.×2快進!為什么年輕人看劇都用倍速丨調查[EB/OL].[2019-09-22].http://www.bjnews.com.cn/ent/2019/09/22/628299.html.
[6]云南廣播電視臺.權威發布:《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EB/OL].[2019-03-27].http://www.yntv.cn/content/2019/03/910_797332.html.
[7]匡文波.5G:顛覆新聞內容生產形態的革命[J].新聞與寫作,2019(9):64.
[8]美通社.英特爾發布《5G娛樂經濟報告》[EB/OL].[2018-10-15].https://www.prnasia.com/story/22571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