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

昌平區興壽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一起涉訪糾紛
司法部“大排查、早調解、護穩定、迎國慶”專項活動部署后,北京市司法局以“首都穩、全國穩”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全力履行維護首都安全穩定的第一責任,全力服務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堅決把問題消除于始發之時、解決在萌芽之中。
截至目前,全市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糾紛114478 件,調解成功71364 件,調解疑難復雜糾紛3501 件,涉及金額112 億元,充分發揮了人民調解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一是印發文件,明確全年任務目標。印發《深入開展“首職”行動全面做好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動員部署、全面排查、重點攻堅、戰時嚴控四個階段的具體任務,統籌推進、注重實效、定期報告三項工作要求,努力實現“三降三升五不出”工作目標。“三降”即民轉治安案件、民轉刑案件、民轉民商事案件數量明顯下降,“三升”即排查預防數量、調解成功比例、調解協議履行比率顯著提高,“五不出”即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村)、大事不出街道(鄉鎮),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不出區,行業專業矛盾糾紛不出本領域,企事業單位內部矛盾糾紛不出本單位。各區根據調解工作實際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并專門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確保思想統一、任務落地、責任到人。平谷區“說事評理中心”提質升級為“村(居)說事評理講法中心”,編印《村(居)說事評理中心調解(人民調解)走訪工作記錄》,推行司法所每月走訪社區(村)調解組織制度。目前,已累計走訪1243 次,掌握糾紛信息60 余條,指導開展調解12 件。
二是持續發力,相繼完成階段任務。將維護全國“兩會”安全穩定作為全年維穩安保工作的基礎之戰,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安保工作作為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維穩安保工作的準備之戰,召開會議部署,明確具體舉措,實行市、區司法局機關視頻點名“席位制”,值班人員24 小時在崗待命,開展不間斷視頻點名、視頻巡查與專題會商,確保遇突發事件及時響應、及時處置。通州區堅持打造領導組織化、隊伍專業化、手段智能化、資源社會化、聯動體系化的“六化”調解新常態,妥善處置了圍墻倒塌致女童死亡、土地流轉補償等區域內重大矛盾糾紛。
三是督導考核,倒逼工作齊頭并進。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調解工作調研和督查。市司法局黨委書記苗林不僅到安保重點的西城區廣內、廣外街道司法所檢查指導,而且深入到大興區榆垡、密云區新城子、懷柔區喇叭溝門、門頭溝區清水4 個市域四至最偏遠的司法所督導調研。人民調解工作主責處室組織74 人次先后到15 個區69 個司法所、4 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3 個訴前調委會開展專項實地督查。同時,通過開展全市“平安建設”和依法行政調解工作考核,強化司法行政部門指導調解工作的主責主業意識,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
一是進一步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指導。依法指導全市社區(村)在開展兩委換屆中規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做好調解檔案的移交和在調案件的交接工作,確保全市街道(鄉鎮)和社區(村)依法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100%全覆蓋。結合全市司法行政系統開展的“進基層、找差距、保平安”大檢查、大調研、大落實活動,市局機關干部深入到全市328 個司法所開展督查調研550 人次,收集基層在人民調解工作中存在問題230 條、意見建議150 條。昌平區打造“人民調解+”調解工作升級版,即“人民調解+黨建”“人民調解+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普法宣傳”“人民調解+互聯網”模式,助力回天地區社會治理工作。門頭溝區在每個社區(村)建立“連民心懇談室”,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化解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調解員隊伍建設。聯合市委政法委、市高級人民法院、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起草《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并于6月18日經市法治建設領域改革專項小組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在中央文件基礎上創新設立“政治建設”獨立章節、專職人民調解員選任制度、人民調解員選定制度和專職人民調解員工作考核制度,細化專職人民調解員選任條件、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選任范圍、人民調解培訓要求和人民調解員工作保障,著力推動全市人民調解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懷柔區完成新任調解主任崗前培訓,繼續為1100 余名基層調解員繳納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三是進一步加強行政調解工作。積極適應機構改革新職能,全面摸底各區政府、市屬委辦局行政調解工作職能歸屬、主管機構及負責人等基礎信息,建立北京市行政調解工作聯絡微信群,暢通行政調解工作溝通渠道。選取全市行政調解工作優秀典型,開展基層行政調解工作調研,為更好地指導全市行政調解工作提供參考。

東城區寶華里危改拆遷糾紛調解現場
四是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信息化建設。在完成“人民調解綜合管理系統”和“和風調解微信小程序”研發建設和全市培訓的基礎上,指導全市各級人民調解組織開通賬號,實現鎮街、村居調委會網絡化辦公100%覆蓋。目前,系統共有人民調解組織7212 家,共錄入調解卷宗8000余件,初步實現全市人民調解工作報表網上登記報送、矛盾糾紛網上排查、糾紛信息網上傳輸、調解過程網上監督的信息化管理建設發展任務。豐臺區盧溝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正式入駐在線法院,正式開通線上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的服務,已調解并司法確認糾紛6 件,涉及當事人16 人。
一是深化訴調對接機制。成立北京互聯網法院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聘任52 名既具備互聯網應用知識又具備互聯網法律知識的律師調解員,開展互聯網法院委派調解。同時,探索訴調對接向基層延伸,東城區街道(社區)承接法院訴前委派糾紛調解,開啟“法官+司法助理員+人民調解員三聯動”社區人民調解新模式,成功調解了一起名人家庭財產繼承糾紛。
二是健全服務產權保護機制。指導10 家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深化與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及海淀、豐臺等基層法院建立的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機制,探索對知識產權二審民事案件、知識產權確權案件中涉及的民事糾紛、知識產權行政裁決案件進行調解,積極推動在醫藥健康或新材料領域建立行業性、專業性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同時加大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宣傳推廣,制作宣傳展板引導糾紛當事人優先通過調解化解矛盾糾紛。
三是強化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對接機制。會同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市高級人民法院、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印發《關于加強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完善“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架構,完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與訴訟相互銜接的工作機制,為預防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提供制度保障。豐臺區在勞動仲裁院成立勞動人事爭議人民調解組織,已調解糾紛85 件,成功58 件,協議涉及金額20 余萬元。順義區建立了信訪事項專職調解員隊伍,組建區級信訪事項人民調解專家庫和鎮(街道)信訪糾紛調解團,并在鎮(街)、村(居)公共法律服務站點設立“信訪事項綠色通道”。
四是發展社會調解組織。聯系市住建委、全國工商聯等單位,實地走訪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汽摩配用品業商會、石材業商會、新能源商會等四家協會成立人民調解組織需求,進一步拓展市屬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覆蓋領域。協調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務促進會,制發《北京人民調解協會關于推薦人民調解員參與退役軍人權益維護預約接待工作的通知》,60 余名優秀人民調解員加入人員庫,參與軍人事務局、服務站退役軍人權益維護工作。海淀區建立冠楠律師人民調解委員會,借助視頻手段提高調解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