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


2019年9月3日,司法部舉辦全國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培訓班
社區矯正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我國從2003 開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16年來,經過試點試行、由點到面、從小到大,社區矯正工作從無到有,直至在全國全面推進。目前,全國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458萬人,累計解除390 萬人,每年列管120 多萬人,社區矯正期間再犯罪率一直處于0.2%的較低水平。社區矯正工作快速發展,取得明顯效果。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以監禁刑為主的刑罰執行制度。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改革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擴大非監禁刑的適用逐漸提上議事日程。2002年,司法部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形成《關于改革和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研究報告》,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初步構想。中央對該報告高度重視,并批準同意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司法部積極發揮職能作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以下簡稱“兩院兩部”)等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并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行試點,逐漸擴大試點范圍,由點到面,全面推開。
2003年7月,經中央批準,“兩院兩部”印發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6 省(市)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同年8月,建立了由“兩院兩部”參加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協調會議制度,以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2004年5月,司法部印發《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暫行辦法》,對司法行政機關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原則、任務、機構人員及其職責、工作流程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2005年1月,在總結首批改革試點省(區、市)工作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為深入貫徹中央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要求,“兩院兩部”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將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重慶等12 個省份列為第二批社區矯正試點地區,使試點范圍擴大到了涵蓋東、中、西部地區的十八個省(區、市)。與此同時,山西、遼寧、吉林、福建、江西、云南、寧夏等一些未被列入試點范圍的省(區、市) 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開展了社區矯正試點工作。試點地區以提高矯正質量為核心,切實加強對社區矯正人員的銜接和管控措施,防止脫管、漏管現象的發生,認真做好社區矯正人員的教育矯正工作,積累了一些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2009年4月,在深入調查研究、全面總結社區矯正試點經驗、認真分析社區矯正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的基礎上,司法部提出了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召開“兩院兩部”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協調會議,研究在全國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2009年9月,“兩院兩部”聯合下發《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同年10月,司法部召開全國社區矯正工作會議,對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進行部署。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以提高社區矯正教育矯正質量為核心,大力加強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全面落實監督管理、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幫扶三項工作任務。社區矯正規模不斷擴大,社區矯正人員數量不斷增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社區矯正制度”“制定社區矯正法”。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社區矯正作為司法行政一項重點工作,科學謀劃、深入推進,明確指出“社區矯正已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開,新情況新問題會不斷出現。要持續跟蹤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加快推進立法,理順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矯正機構和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水平”。2014年5月27日,“兩院兩部”召開全國社區矯正工作會議,認真總結2009年社區矯正全面試行以來的工作經驗,研究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對在全國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做出整體部署,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等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此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社區矯正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后,各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2015年7月10日,“兩院兩部”召開全國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會議,對切實加強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社區矯正工作會議和全國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會議精神,省(區、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政法委書記對貫徹會議精神、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加強和深化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作出批示指示,召開本省(區、市)社區矯正工作會議和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會議,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著力解決人財物保障和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加強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強化社區矯正工作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基礎保障建設,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全面提升社區矯正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江西省探索社區矯正隊建制“江西模式”
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是落實中央司法體制機制改革任務的具體要求,總結社區矯正試點經驗、建立和完善社區矯正工作法律制度是規范和推動社區矯正工作的實際需要。社區矯正工作開展以來,“兩院兩部”先后印發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銜接配合管理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司法部制定出臺《司法部關于推進刑罰執行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智慧矯正”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全面加強社區矯正工作。各地及時制定出臺相應貫徹落實意見,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機制,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切實加強執法保障,全面推進社區矯正工作,為社區矯正立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修改刑法、刑訴法,確立社區矯正制度。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簡稱刑法修正案(八)),并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社區矯正制度又做出了進一步規定,明確規定,“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關于社區矯正的規定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確立,為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社區矯正刑罰執行職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社區矯正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頒布施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為進一步規范社區矯正工作,2012年1月,“兩院兩部”制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將各地在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工作體制機制、矯正方法和模式等固定下來,上升為統一的制度,使之成為社區矯正工作的操作規范和基本依據,全面規范了社區矯正從適用前調查評估到交付與接收、矯正實施以及解除矯正的整個工作流程。《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是社區矯正工作的操作規范和基本依據,為社區矯正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積極推進社區矯正立法。2013年2月,在認真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司法部將《社區矯正法(草案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原國務院法制辦會同有關單位成立社區矯正立法工作協調小組及審查工作專班,集中研究修改,并于2016年12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8年,司法部在部黨組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配合推進《社區矯正法》立法工作,加強《社區矯正法》立法調研,多次召開社區矯正立法研討會,研究修改《社區矯正法(草案稿)》,進一步明確解決社區矯正的一些重大問題,積極協調社區矯正立法中的關鍵問題,推動立法工作不斷向前發展。2019年6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委員長會議決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社區矯正法草案進行審議。6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社區矯正法草案。這標志著社區矯正法已正式進入立法機關審議階段。計劃年內出臺的社區矯正法將明確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明確社區矯正工作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社區矯正機構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明確社區矯正的實施程序、明確社區矯正的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措施,以及明確加強未成年社區矯正矯正工作,從而為依法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法治保障。這將推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區矯正法律制度,推動構建監禁刑執行與非監禁刑執行統一協調的刑罰執行體系。
嚴格監督管理,防止社區服刑人員脫離監管發生違法犯罪。各地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嚴格落實社區服刑人員定期報告、外出審批、居住地變更審批等監管措施,加強日常走訪核查管理和考核,監督社區服刑人員遵守規定、接受矯正。推廣使用手機定位、電子腕帶等信息化手段對社區服刑人員實施監督管理,提高監管便捷性和實效性。繼承和發揚“楓橋經驗”,動員社區服刑人員所在村居基層組織、單位學校、家庭成員、親友鄰居等共同參與,發揮其天然貼近社區服刑人員、最了解社區服刑人員思想、最方便開展“一幫一”“多幫一”教育幫扶活動等優勢,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父母管子女”“妻子管丈夫”“老師管學生”,融法律約束、道德引導、親情感化為一體,增強監督教育效果。強化應急處置,健全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確保對社區服刑人員發生嚴重刑事案件、參與群體事件等突發情況防范有力、處置迅速。
科學實施矯正,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幫扶工作。各級司法機關把教育矯正作為社區矯正的核心,利用集中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分段教育與分類教育相結合、心理矯正與行為矯正相結合等方式,組織開展法治道德教育,幫助社區服刑人員增強法治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組織開展社區服務,增強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其修復社會關系,更好地融入社會;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危機干預,不斷增強教育矯治效果。努力做好社會適應性幫扶工作,認真落實司法部等六部委《關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落實幫扶政策,協調解決社區服刑人員就業、就學、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社會保險等問題,為其安心改造并融入社會創造條件。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廣泛動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發揮社會幫扶的綜合優勢,努力形成社會合力,提高幫扶效果。目前,全國已建成教育基地9353 個、社區服務基地25204 個、就業基地8165個,有力促進了社區服刑人員順利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社區矯正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實行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為節約刑罰開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基于“監禁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這一理念,許多國家適用社區矯正的人數已占全部罪犯人數的50%以上,有的國家甚至達到80%。我國社區矯正是在原有非監禁刑罰措施的基礎上,按照監督管理、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幫扶“三位一體”要求,對罪犯改造工作的創新,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通過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把越來越多的不需要、不適宜監禁或者繼續監禁的罪犯放在社區接受改造,使其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會關系,避免和減少了很多社會問題。同時,加強監管教育使得脫管漏管及重新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率顯著降低。
有效降低刑罰執行成本。隨著社區矯正適用的進一步擴大,緩刑等非監禁刑罰措施在懲罰犯罪、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監禁刑的減少,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財政經費,降低了刑罰執行成本。
改革完善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社區矯正融監督管理、教育矯正與社會適應性幫扶為一體,其制度內涵更加豐富,執行措施更加全面,豐富了我國非監禁刑罰執行的內容。社區矯正工作的全面推開,初步形成了社區矯正和監獄矯正相互支撐、相互貫通、互為補充的刑罰執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