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樹潔/廈門大學法學院

20世紀后半期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民事司法危機,美國的立法、司法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開始反思傳統的司法制度,探索新的糾紛解決方式。1990年的《民事司法改革法》和1998年的《ADR 法》在為ADR(以調解制度為核心內容)提供法律依據的同時,也為ADR 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近30年來,美國作為ADR 的重要發源地,在實踐ADR 方面可謂不遺余力,不斷開拓創新。
美國調解制度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多元主體的發展道路,各類社會主體都能找到自己參與調解事業的空間和定位。20世紀60年代末,蓬勃發展的調解機構多由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創立。例如,1979年成立的司法仲裁與調解機構(Judicial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Services,JAMS)現已成為全美最大的調解公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各州紛紛通過立法推動ADR 的發展和利用,僅1989年就制定了34 個與ADR 有關的州法,而提出的法案則超過140 件。1990年《民事司法改革法》明確授權聯邦地區某些試點法院進行法院附設 ADR 試驗,以促進ADR在法院的快速發展。1998年《ADR 法》授權聯邦地區法院制定具體規則,對相關制度作詳細規定,法院附設ADR 至此開始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司法實踐表明,幾乎所有的ADR 形式都可引入法院,法院附設調解制度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美國的調解制度經歷了三個清晰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試驗階段。至20世紀80年代初,調解肇始于一系列的試驗性項目和試點方案。其中大多數項目以社區為基礎,不屬于法院附設項目。不過,隨著許多社區調解中心的設立和發展,小額法院也開始采用調解。第二個階段發生在接下來的十年,這是調解的快速實施期。法院和社會積極開展實施了大量的調解項目,并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最后,調解職業進入了管理階段。管理范圍極其廣泛,包括調解案件的管理、調解過程的進行、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的行為以及調解員的質量控制等。由此可見,美國調解制度的發展遵循了“先實驗后規制”原則,避免了建構理性主義存在統一行動的盲目和系統失敗的風險。基層是生產經驗的田野,實踐是創造理論的源泉。為此,美國十分注重初級法院和基層社區,將調解實踐與初級法院、基層社區緊密結合,自下而上地推進調解制度的發展。
在美國,法院是促進調解制度發展的核心力量,有學者稱為“司法推進模式”。例如,調解是聯邦地區法院使用最為廣泛的附設程序,94 個聯邦地區法院中有一半的法院提供調解,并且在一些案件中強制適用調解。多數的調解項目由聯邦法院自行管理,只有極少數的法院通過律師協會或者私立ADR 組織來提供調解。
2012年,全美有408 個社區調解項目,將近 1300 名的專職員工,超過2 萬名志愿社區調解員,每年接收40 多萬份案件轉遞。典型的社區調解中心通常有3 位全日制的員工,平均50 名調解人員和每年15 萬美元到20 萬美元的預算。近年來,JAMS 公司年均解決13000 至14000 件糾紛,大部分糾紛經過調解,最終達成了協議。該公司已成為全球糾紛解決法律服務的領跑者。
由于制度改革和觀念變化,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及律師都積極地參與或支持調解,對糾紛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律師事務所設立了ADR 業務組;全美800 家最重要的企業和律師事務所共同設立了公共資源中心糾紛解決協會(CPR Institute for Dispute Resolution);部分州的律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律師向當事人建議調解或者在訴辯程序中確認他們已開展促進調解行為。這些舉措表明美國的訴訟文化和律師制度正在發生重大轉向:從對抗走向合作,從博弈走向共贏。
在電子化時代,網絡技術在糾紛解決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電子技術與調解制度融合的產物“電子調解”正在成為糾紛解決的新范式。作為電子信息發達的國家,美國走在電子調解發展的最前沿,成為電子調解的具體實踐和法制建設上的執牛耳者。例如,美國律師協會設立了電子商務和ADR 部門(ABA-eADR),其職責是處理與ODR(Onlin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在線爭端解決方法)有關的法律問題。再如,JAMS公司專門開發了辦公軟件,建立糾紛解決中心案件管理平臺,主要為案件管理人與中立第三方,特別是案件管理人就糾紛導入、基本信息錄入、糾紛解決基本程序各個節點記錄,提供電子化操作平臺,最終平臺會自動生成案件全部文檔記錄和自動生成賬單,從而實現調解、談判、仲裁等糾紛解決的現代化管理系統。此外,eBay 在線糾紛解決中心也是一個典型代表。為適應快速增長的糾紛解決需求,eBay 公司根據互聯網平臺糾紛的特點,于2010年創建了eBay 在線糾紛解決中心,為客戶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解決服務。近幾年來,該中心每年至少處理了6000 萬件糾紛,保證90%以上的糾紛可以通過買賣雙方自動化友好協商方式解決。
《統一調解法》(The Uniform Mediation Act)并不是聯邦議會或者州議會制定的正式法律,而是一部由社會機構制定的示范法①示范法,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或法規,沒有任何立法組織對其進行正式的批準或肯定,在學術界或各界討論得較多的尚未形成的法律或法規。示范法最早出現在美國,是美國的學者所制定,用來指導各個州的立法的工作或作為尚未形成的法律體系而創建的一步標準基礎法。在我國,各種法律的草案皆屬此類。。由于聯邦制的權力架構,美國并不存在統一的調解立法。這一立法模式雖然保持了調解多樣性發展的優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跨州調解的困難。為此,美國法律界積極謀求調解立法達成最低的統一標準。2001年,統一州法全國委員會批準了《統一調解法》,并推薦給各州立法機關據此制定相應的法律。2002年,美國律師協會也批準了《統一調解法》。該法共16 條,其內容包括術語解釋、適用范圍、當事人的保密特權及其例外、當事人可以請求陪同調解、調解員披露利益沖突的義務、保密的義務等。
1.適用條件與范圍。該法適用于當事人同意的,需要依據法律、法院或行政機構的規則調解,或者由法院、行政機構或仲裁員提交的調解的案件。該法不適用于工會事項的調解、小學生或中學生的學校糾紛,以及主持法官可能依據此案創設法律規則的案件。
2.調解保密。鑒于保密原則關乎調解程序的公正性,該法規定了調解保密制度。對調解機密的保護類似于律師代理人的保密特權。保護調解機密具有重大意義:首先,能夠讓當事人免除后顧之憂,坦率地說明自己的利益、需求以及優勢,從而提高解決效率。其次,免予調解員作證義務,有利于保持其中立角色。最后,調解保密也有助于保持審判的完整性。特別是在法院附設調解的程序中,能夠避免審判員受調解所獲知的片面信息的影響,依據訴訟中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作出公正的判決。因此調解保密不僅保障了調解各方的利益,同時也保護了審判制度的良性運轉。《統一調解法》對當事人和調解員的保密特權范圍的規定很廣泛。調解一方當事人可以拒絕并禁止其他當事人向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披露調解信息。調解員的保密特權則限于其自身的交流信息不被披露。該特權后擴展至任何在場的調解參與人。出于公共政策的考慮,該法還規定了一些保密特權的例外情形,包括威脅實施人身傷害、暴力犯罪,交流信息被用來計劃或實施犯罪、瀆職或行為失當的證據、虐待或忽視兒童的證據。
3.調解員利益沖突的披露。調解員倘若與當事人或爭議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主動披露。
4.當事人享有可以由律師等其他人輔助調解的權利,該法允許當事人律師或者朋友、家人陪同參與調解,特別是當事人在法院或者其他政府部門命令進行調解的情況下。
這部示范法極大地促進了調解立法的統一,推動了跨州調解的發展。截至2009年10月,共有11 個州采用了示范法,5 個州引入了示范法,11 個州采納了類似的法律。此外,《統一調解法》吸收律師協會參與立法,有助于獲得律師界對調解的支持,并改變傳統的律師文化。從比較法視野來看,《統一調解法》因其立法的創新和規范,成為其他國家或地區調解立法的示范藍本。
調解是一項極具專業性的爭議解決藝術,調解員的專業水準直接決定爭議解決的效果。因此,調解對調解員的要求極高,絕非僅憑個人經驗可以體悟,而是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美國的立法者試圖通過規定調解員的準入條件來確保調解的質量,盡管立法對調解員的資格要求通常只能適用于對法院轉交案件的調解,但立法的指導卻很有可能塑造糾紛解決各個方面的實踐。
美國的調解制度可以大體上分為法院附設調解和社會調解兩大類。不同的調解類型的調解員職業化程度存在差異。在法院附設調解中,美國采取“調審分離”的結構,即調解與審判相互獨立,避免調解對審判的影響與干預。法院附設調解的調解員主要由在法律界具有一定地位的律師和退休法官擔任,這類調解員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附屬于社會調解機構的調解員,有專職的也有兼職的。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后,法院有自己的調解員名單供雙方選擇;二是法院聘用的調解員,有專職的也有兼職的。專職調解員作為法院的工作人員,是常設的,只能在該法院開展工作,不能在其他法院進行訴訟活動。社會調解主要是指社區調解和商業調解。在社區調解中,調解員大多是志愿者,由非營利的民間機構管理。商業調解具有濃厚的市場性質。在這一領域的突出代表是JAMS。當前,這家公司有36名在冊的糾紛解決專家,其中退休法官、專職律師約各占一半。這些專家都是專職的調解員,而且訓練有素和經驗豐富。
調解員的管理以認證制為主。準入制和認證制是管理調解員的兩種不同路徑。在準入制下,要想成為調解員必須獲得某部門的許可;而認證制則僅表明獲得認證的人具備了成為調解員的資格,但這并不妨礙一些未獲得認證者成為調解員。目前,美國主要采用認證制。美國的糾紛解決專家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s in Dispute Resolution,SPIDR)下設的資格委員會就是一個專門審查調解員和仲裁員資格的組織。該組織于1995年發布報告認為,由政府機構來對糾紛解決從業者實施許可是不恰當的,那樣會形成一個專斷的標準,從而限制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并將一些有能力者拒之門外。而在認證制下,當事人可以基于對調解員的了解、調解員的聲望、調解的費用和便利性等因素的考慮而選擇未獲得認證的調解員,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受到充分尊重。當然,實踐中也存在潛在的準入制,如一些法院會規定只將案件提交給已獲得調解資質證書的調解員。但總體而言,調解員的服務是由市場機制來調節的,缺乏能力的調解員通常會在調解員市場中被逐步淘汰。
目前美國各州對調解員資格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州要求調解員必須具備大學學歷,有的州則只要求接受過調解培訓,有的州則要求上述兩個條件兼備,只有少數州對調解員沒有任何學歷或培訓的要求。如果有學歷要求,通常集中在法律、心理和社會科學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