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艷,曹明輝,張美萍,吳小紅
(1.舟山普陀醫院康復醫學科,浙江 舟山 316106;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浙江 舟山 310000)
小兒腦性癱瘓(腦癱)是妊娠期至嬰兒期由多種復雜因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的一種中樞性癱瘓的神經系統疾病,以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并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等[1-2]。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不斷發展,早產兒、高危兒的存活率顯著升高,而小兒腦癱的發生率也隨之上升,給患兒及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小兒腦癱的有效治療、提高腦癱患兒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物理治療是腦癱患兒治療的基礎,其中功能性肌力訓練是物理治療的重要干預措施,其改善腦癱患兒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的作用已經得到驗證[3]。經顱磁刺激是通過脈沖磁場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腦內代謝及神經電活動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磁刺激治療技術,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已有應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經顱磁刺激聯合功能性肌力訓練對腦癱患兒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以期為腦癱患兒治療提供更多臨床證據。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舟山普陀醫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64例腦癱患兒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2例。患兒均符合小兒腦癱的相關診斷標準[5],排除進行性疾病引起的中樞性運動障礙、正常小兒暫時性運動發育遲緩、合并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合并嚴重癲癇發作、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不全、近3個月接受過相關治療等患兒。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為2~5歲,平均(4.4±2.2)歲。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為2~6歲,平均(4.6±2.4)歲。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性別、年齡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功能性肌力訓練治療,內容包括:進行股四頭肌踏步器和跑步機的肌力訓練,根據患兒具體的功能水平調整訓練強度,循序漸進,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重復訓練次數。踏步器訓練由每天50次開始,1周內逐漸增加至每天100次,維持在每天100~200次。跑步機訓練由每天5min開始,1周內逐漸增加至每天10min,維持在每天10~20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治療方案為:選用磁刺激器治療,患兒取坐位,采用“8字”線圈刺激雙側運動皮層,先測定運動閾值;設置參數:頻率5Hz,強度為90%運動閾值,每次刺激持續時間為2s,間隔時間為28s,累計治療時間為20min。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3個月。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5390)。
1.2.2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評分、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評分和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評價患兒認知功能、粗大運動功能和雙手精細運動能力。GMFM評分包括臥位與翻身、坐位、爬與跪、站立位、行走與跑跳5項,Peabody評分包括抓握和視覺-運動統合2項。WPPSI評分、GMFM評分和Peabody評分越高,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改善越顯著。觀察患兒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反應,所有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無退出病例。

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WPP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上述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WPPSI評分顯著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WPPSI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oints,

組別 例數(n) WPPSI評分 治療前治療后tP對照組3259.45±4.3664.18±6.433.440.00觀察組3261.02±5.8769.81±6.545.660.00t1.213.47P0.230.00
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G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上述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治療后GMFM評分顯著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Peabody評分中的抓握、視覺-運動統合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治療后,兩組患兒上述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Peabody評分中的抓握、視覺-運動統合評分顯著升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Table 2 Comparison of GMF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eabody評分的比較結果(分,
小兒腦癱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癥候群,影響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臨床上,對腦癱主要采用綜合康復治療,包含運動療法、作業訓練療法、溫熱療法、神經電刺激療法、水療法、營養神經藥物和針刺治療等,尚缺乏改善患兒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的特異性治療措施。有文獻報道,肌力訓練在改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運動功能的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認知功能[6]。還有報道顯示,經顱磁刺激可同時改善腦梗患者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7]。然而這兩種治療方法是否能夠協同作用,提高腦癱患兒認知和運動功能尚未見報道。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肌力訓練是腦癱患兒的基礎治療,其中股四頭肌踏步器和跑步機的功能性肌力訓練的關鍵點是通過下肢肌群離心性和向心性收縮,多組肌群參與功能性、閉鏈的復雜下肢力量訓練,能夠避免單一畸形運動導致的肌肉緊張、僵硬,從而更有效地增加目標肌群在功能性活動中的肌力[8-9]。臨床上,為了提高治療效果,醫療工作者不斷探討新的治療方法。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型的神經刺激療法,主要通過刺激線圈產生脈沖磁場刺激使皮層中間神經元產生感應電流、影響腦內代謝等途徑達到治療目的[10-11]。本研究中觀察了64例腦癱患兒,經過3個月的治療,兩組患兒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均有所改善。與單用功能性肌力訓練的對照組相比,聯合經顱磁刺激的觀察組腦癱患兒反映認知功能的WPPSI評分,反映運動功能的GMFM評分及Peabody評分中的抓握、視覺-運動統合評分均有升高,結果表明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能夠改善腦癱患兒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
本研究中,聯合經顱磁刺激腦癱患兒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改善更明顯,可能與以下作用機制有關:①腦癱患兒腦內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等神經遞質功能紊亂,而經顱磁刺激能夠使神經遞質達到平衡,改善腦內興奮-抑制平衡狀況[12],從而使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支配的相應肌肉的運動功能改善;②經顱磁刺激具有促進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表達的作用,在促進神經元突起生長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13],從而促進神經干細胞分化,保護及改善腦功能,改善患兒認知功能;③經顱磁刺激產生的感應電場能夠改善腦組織微循環,提高腦細胞的攜氧能力,并且能夠促進腦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14],在改善患兒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方面均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經顱磁刺激聯合功能性肌力訓練在腦癱患兒中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有效地改善患兒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臨床上值得應用。
[專業責任編輯:周戩平]
歡迎征訂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