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慧,鄭國君
(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浙江 溫州 325000)
中耳炎合并積液(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臨床上兒科常見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80%~90%的學齡前兒童可受到影響[1]。當OME持續3個月以上時疾病發展為慢性中耳炎合并積液(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COME),2歲兒童的發病率約為4%~6%,主要臨床特征為中耳積液、聽力下降、語言發育緩慢等,長期無有效治療可引發中耳膽脂瘤、智力發育遲緩,嚴重時導致聽力喪失,嚴重影響兒童健康[2-3]。維生素D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及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兒童特別是嬰幼兒易出現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現象,而25-羥維生素D[25(OH)D]是衡量機體維生素D營養狀態的檢測指標。有研究報道補充維生素D能有效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發生,而COME主要癥狀之一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耳悶脹感,中耳黏膜系統同時是上呼吸道系統的延續[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COME患兒血清25(OH)D水平變化情況及其與疾病發生風險的相關性分析。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COME患兒48例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期兒科體檢中心健康體檢兒童48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及耳內鏡檢確診為COME;②年齡≤10歲;③患兒家屬對本研究有詳細了解,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入組前2周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及急性鼻竇炎發作;②合并哮喘;③有中耳置管、鼓膜切除等中耳手術史;④近2個月內有維生素D服用史;⑤近3個月內有免疫增強劑或免疫抑制劑使用史;⑥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研究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3~8歲,平均(5.23±1.02)歲;單側34例,雙側14例;病程6~58天,平均(22.31±5.27)天。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3~10歲,平均(5.64±1.22)歲,兩組兒童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①耳內鏡檢測顯示骨膜隆起或下陷,骨膜顏色模糊不清,內有液面可視;②骨膜活動遲緩或受限;③有傳導性耳聾;④耳壓測試中耳壓≤-150daPa;⑤聲導抗呈“B”型或“C”型曲線;⑥病程超過3個月。
所有受試兒童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5mL,室溫靜置20min,2 500r/min離心15min,取上層血清于離心管中,置于:-80℃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檢。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25(OH)D、白介素(IL)-1β、IL-8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25(OH)D試劑盒由英國IDS公司提供,IL-1β、IL-8、TNF-α試劑盒由達科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步驟如下:①配制標準品,稀釋血清樣本,設置標準管和空白對照管,配制25(OH)D、IL-1β、IL-8、TNF-α標準液。②血清25(OH)D、IL-1β、IL-8、TNF-α水平檢測,加樣:加待測血清與標準液,混勻;孵育:37℃恒溫箱2h(IL-1β、IL-8、TNF-α孵育45min);水洗:洗滌液反復沖洗3次,紙上拍干;加一抗工作液100μL,空白孔除外,混勻;孵育:37℃恒溫箱1h(IL-1β、IL-8、TNF-α孵育25min);水洗:洗滌液反復沖洗3次,紙上拍干;加二抗:每孔加入酶標二抗(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鏈霉親和素)100μL;孵育:37℃恒溫箱30min(IL-1β、IL-8、TNF-α孵育15min);水洗:洗滌液反復沖洗3次,紙上拍干;加底物:每孔加底物工作液100μL,混勻,37℃恒溫箱避光孵育20min;終止:加終止液100μL終止反應;OD值測定:450nm波長測定。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分別以OD值、標準品為縱坐標和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計算相應的血清25(OH)D、IL-1β、IL-8、TNF-α水平。
研究組患兒血清25(OH)D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n)25(OH)D(ng/mL)對照組4836.85±8.24研究組4815.67±5.13t15.118P0.000
研究組患兒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組別例數(n)IL-1β(pg/mL)IL-8(pg/mL)TNF-α(ng/mL)對照組481.43±0.274.38±0.430.72±0.21研究組482.85±0.456.73±0.712.37±0.32t18.74719.61529.867P0.0000.0000.000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COME患兒血清25(OH)D與IL-1β呈負相關(r=-0.653,P=0.000),見圖1;COME患兒血清25(OH)D與IL-8呈負相關(r=-0.643,P=0.000),見圖2;COME患兒血清25(OH)D與TNF-α呈負相關(r=-0.686,P=0.000),見圖3。
年齡、25(OH)D均是影響COME發病的保護因素(均P<0.05),IL-1β、IL-8、TNF-α均是影響COME發病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圖1 COME患兒血清25(OH)D與IL-1β的相關性 圖2 COME患兒血清25(OH)D與IL-8的相關性 圖3 COME患兒血清25(OH)D與TNF-α的相關性

Fig.1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25(OH)D level and IL-1β in children with COMEFig.2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25(OH)D level and IL-8 in children with COMEFig.3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25(OH)D level and TNF-α in children with COME

表3 影響COME發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COME是導致兒童致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聽力影響較小,但治療不及時可造成永久性聽力障礙及語言障礙等,給患兒心理及生活帶來較大影響[6]。COME病因較為復雜,雖然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但具體機制現代醫學尚不能給出明確闡釋。多數學者認為咽鼓管發生阻塞及咽鼓管功能障礙易誘發COME發病,主要是由于兒童咽鼓管較短、粗且平,處于半開放狀態,易發生感染,感染后釋放大量細胞因子,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液,而損失的中耳黏膜纖毛使滲出液滯留,導致中耳積液,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發展成為COME。目前COME主要治療手段有鼓膜穿刺抽液、鼓室導管放置及全身抗生素治療等,但前兩者都具有創傷性,風險性大,患兒耐受性較差,且易復發,而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全身抗生素治療對患兒長期影響較大[7-8]。因此,尋找有效的COME早期預防檢測指標極為重要。
維生素D是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之一,除早期發現調節鈣磷代謝,促進骨骼生長以外,還對機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等具有調節作用[9]。維生素D少部分可從食物中攝取,機體大部分是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后在肝臟及腎臟內合成,但合成過程中需要25(OH)D在1-α-羥化酶的作用下進行轉化,且血清25(OH)D含量穩定,半衰期長,能較準確的反應機體維生素D水平。維生素D缺乏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劉寧等[10]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2型糖尿病早期胰島素分泌降低,并與胰島β細胞功能低下相關,補充維生素D可能作為預防糖尿病發生的輔助方法。徐丹丹等[11]研究發現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維生素D缺乏現象,且血清25(OH)D水平與肺功能參數及疾病控制程度相關。熊翠蓮等[12]研究發現血清25(OH)D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中普遍存在不足或缺乏現象,臨床治療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可有效降低兒童下呼吸道發生感染。Walker等[13]研究表明血清25(OH)D在COME患兒中水平降低,同時對急性中耳炎補充維生素D制劑后可有效降低復發性急性中耳炎復發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血清25(OH)D水平低于對照組,與Asghari等[1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COME患兒普遍存在血清25(OH)D的缺乏現象。
本研究通過對COME患兒炎癥因子指標檢測發現,研究組患兒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這與周長華等[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COME患兒存在嚴重的炎癥反應。本研究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COME患兒血清25(OH)D與IL-1β、IL-8、TNF-α均呈負相關,提示25(OH)D可能通過對炎癥反應進行調控參與COME疾病發生發展。IL-1β、IL-8、TNF-α是由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分泌的促炎因子,可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維生素D是一種免疫炎癥反應調節器,維生素D缺乏時能通過激活AMPK蛋白激酶信號通路誘導巨噬細胞分泌IL-1β、IL-8、TNF-α等炎癥因子釋放,加重機體炎癥反應。維生素D缺乏時還能誘導黏膜上皮細胞釋放IL-6、IL-8,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在COME疾病中維生素D可能也是通過此類調節方法參與其發病過程,其具體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16-18]。
本研究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25(OH)D均是影響COME發病的保護因素,而IL-1β、IL-8、TNF-α均是影響COME發病的危險因素,提示血清25(OH)D可作為COME發生的預測指標,可能通過補充維生素D制劑的方式降低COME發生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COME患兒血清25(OH)D水平檢測顯示,COME患兒血清25(OH)D水平存在普遍降低現象,并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血清25(OH)D升高是COME的保護因素,臨床中可通過對血清25(OH)D水平檢測作為COME發生的預測指標,同時對兒童補充維生素D制劑可能有效降低COME的發生率。
[專業責任編輯:邵 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