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類百日咳綜合征是一組由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引起的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或不伴咳后“雞鳴”樣回聲為特征的臨床癥侯群。其臨床表現與百日咳相似,病情進展迅速,常合并呼吸暫停、肺炎等,當合并心血管障礙時,病死率較高[1]。由于其感染病原菌復雜,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病程常遷延數月。由于小于3個月的小嬰兒缺乏保護性抗體,病情進展尤為迅速,故早期診斷及治療至關重要。本研究分析了重癥類百日咳患兒的臨床特征及早期應用丙種球蛋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兒童醫院小嬰兒科就診的1~3月齡重癥類百日咳綜合征患兒218例。類百日咳綜合征診斷標準:出現百日咳樣癥狀,但百日咳病原學檢查為陰性。排除標準:①臨床疑似百日咳,實驗室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陽性或單份血清百日咳毒素抗體(PT-IgG)>1 000ng/L(參照試劑盒提供標準);②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或畸形引起的咳嗽;③各種原因導致氣道受壓引起的咳嗽;④有過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由于過敏性因素所致的呼吸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如過敏性咳嗽;⑤有鼻后滴漏綜合征、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⑥巨細胞病毒肺炎、肺結核等。重癥類百日咳綜合征診斷標準:類百日咳綜合征患兒出現反復呼吸暫停、低氧血癥、百日咳腦病、心血管功能障礙之一者[2]。所有研究對象的監護人均知情同意。
1.2.1臨床資料采集
詳細記錄所有入組患兒的出生史、免疫接種史、咳嗽持續時間、并發癥等情況。
1.2.2標本采集及病原學檢測
所有入組患兒于入院后取鼻咽部分泌物并采集血樣。對鼻咽部分泌物進行百日咳博德特菌核酸PCR檢測,對外周血清行PT-IgG檢測及病原學、TORCH檢測。多重PCR檢測包括篩選PCR及確證試驗PCR,篩選及確證PCR檢測均陽性判斷為PCR檢測陽性。患兒的血清標本集中冷凍運送至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百日咳PT-IgG檢測。參照試劑盒提供標準,PT-IgG>1 000ng/L診斷為百日咳博德特菌現癥感染感染。所有入組患兒均行胸部X線片、肺CT、血常規、上消化道造影等檢查。
1.2.3治療方法
對218例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9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抗感染+解痙+加強呼吸道管理。①抗感染:對有明確病原體感染患兒根據實驗室結果進行治療;②解痙:加用硫酸鎂靜脈解痙治療,短期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并可給予適量特布他林霧化液加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治療;③加強呼吸道管理:采取吸痰、拍背及呼吸道清理措施,減輕分泌物對患兒呼吸道產生的刺激作用。
觀察組:采用常規治療+丙種球蛋白治療,對患兒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丙種球蛋白靜脈治療,丙種球蛋白劑量為1~2g/kg,分3天靜脈滴注治療。
1.2.4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包括痙攣性咳嗽持續時間、白細胞升高時間、癥狀緩解時間、肺部體征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對照組109例,男60例(55.05%),女49例(44.95%);年齡30天~3個月,平均(2.0±0.5)個月;體重5.0~7.1kg,平均(6.2±0.7)kg。
觀察組109例,男62例(56.88%),女47例(43.12%);年齡30天~3個月,平均(2.1±0.4)個月;體重4.8~7.3kg,平均(6.0±0.6)kg。
兩組患兒在性別(χ2=0.074)、年齡(t=1.850)、體重(t=3.340)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在218例患兒中,病原學檢測陽性者共133例,陽性檢出率為61.01%,其中腺病毒26例(11.93%),流感病毒11例(5.05%),副流感病毒8例(3.67%),呼吸道合胞病毒5例(2.29%),柯薩奇病毒5例(2.29%);流感嗜血桿菌10例(4.59%)、大腸埃希菌9例(4.13%)、肺炎鏈球菌9例(4.13%)、肺炎克雷伯桿菌5例(2.29%)、卡他莫拉菌12例(5.50%)、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30例(13.76%);可見類百日咳綜合征的病原體多為病毒及各種細菌,而將近39%病原不明。
兩組患兒無特殊出生史,均未接種百日咳疫苗,均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有面色漲紅、顏面青紫、口唇發紺、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少數患兒有屏氣發作,均無驚厥發作。觀察組患兒中未發現并發癥;對照組出現呼吸衰竭1例,繼發肺動脈高壓2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2.02%(24/109)。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isher’s確切概率法,P=1.437×10-8<0.05)。兩組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兒痙攣性咳嗽持續時間、白細胞升高時間、癥狀緩解時間、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s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wo groups
類百日咳綜合征是引起兒童慢性咳嗽的疾病之一,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嬰幼兒發病率較高,臨床癥狀與百日咳類似,其典型癥狀為呼吸困難、痙攣性咳嗽、吸氣性凹陷等,重癥者可引發呼吸衰竭及多系統衰竭,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3-4]。該病在小于6個月的低齡嬰兒臨床表現不典型,多以咳嗽后屏氣、陣發性發紺、窒息伴心動過緩為主要表現,其原因與小嬰兒咳嗽乏力、呼吸道相對狹窄、呼吸中樞調節功能差、心血管調節功能差等特殊解剖及病理生理特點相關[4]。
近年研究證實,類百日咳綜合征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在通常情況下,患兒入院治療時病情均在1周以上[5];其發病具有明顯季節性,以春夏為多,病原學復雜,合并癥復雜,治療難度增大,抗生素聯合應用增多,平均住院日增加[6-7];且發病年齡在6個月以下嬰兒占多數,年齡與疾病嚴重程度呈反比趨勢[5-6,8]。類百日咳綜合征常規治療以呼吸支持、抗感染、支氣管解痙、營養支持等為主,但是患兒癥狀緩解較慢,長時間的痙咳,導致排痰不暢,加重了呼吸困難、易引發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等相關并發癥,使治療難度加大,預后不佳。本研究顯示<3月齡重癥類百日咳綜合征患兒多為病毒、細菌感染,而有將近39%的患兒病原不明,使類百日咳綜合征患兒感染病原復雜,治療難度增大。
丙種球蛋白源于人體血漿,是人體淋巴系統B細胞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為免疫系統重要的效應分子。注射丙種球蛋白是一種被動免疫療法,是把免疫球蛋白內含有的抗體輸給受者,使之從低或無免疫狀態很快達到暫時免疫保護狀態,由抗體與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與殺死細菌和病毒作用[9]。嬰兒早期合成IgG能力相對較低,故在出生后3個月內,機體內IgG水平逐漸降低,生后3個月血清IgG降至最低點,至10~12個月時體內IgG均為自身產生,8~10歲時達成人水平[10]。因此,小嬰兒較易受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繼發類百日咳綜合征。
本研究在對類百日咳綜合征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了丙種球蛋白治療,觀察組患兒痙攣性咳嗽持續時間、白細胞升高時間、癥狀緩解時間、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增加丙種球蛋白治療后,加快了癥狀改善速度,臨床療效較對照組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未見兩組患兒發生不良反應,提示丙種球蛋白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預后更佳,且丙種球蛋白并未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其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類百日咳綜合征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后,可有效改善患兒痙攣性咳嗽持續時間、肺部體征及臨床癥狀,有助于快速緩解患兒病情,進一步改善了預后。
[專業責任編輯:孫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