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2.兒科,山東 濟寧 272000)
弱視是兒童常見的眼病,視力缺陷、無立體視覺是其臨床病癥,發病率為1.3%~3%,對兒童的視力功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1]。臨床上常采用屈光不正矯正、遮蓋療法、視標訓練治療緩解臨床病癥,改善立體視覺效果。臨床對弱視的診斷與療效評判主要以視力為標準,但由于視力檢測為心理物理學檢查范疇,受患者認知程度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較重。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是大腦皮層對視覺刺激發生反應的電信號,能夠反應神經節細胞上視覺傳遞信息狀況,同時也是用于弱視發病機制研究的新型方式[2]。本研究對采用綜合療法治療的98例弱視兒童采用PVEP檢測,并分析其P100波與視野的變化狀況。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中心采用綜合療法治療的98例(133眼)弱視兒童為病例組,同時選取年齡、性別基本匹配的49例正常視力兒童為對照組。病例組98例患兒,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8±3.0)歲;男43例,女55例;單眼弱視63例、雙眼弱視35例;弱視程度:輕度弱視40眼(視力0.6~0.9)、中度弱視53眼(視力0.2~0.5)、重度弱視40眼(視力<0.2);最終治療效果:基本治愈71眼,有效33眼,無效29眼。對照組49例兒童,年齡5~12歲,平均年齡(7.3±2.7)歲;男20例,女29例。兩組兒童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納入標準:①視覺發育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單眼或雙眼的最佳矯正視力低于對應年齡的正常視力或雙眼,視力相差標準視力表2行以上(3~5歲的正常視力下限為0.5,≥6歲的正常視力下限為0.7);②在本院眼科中心接受完整的綜合療法治療,由同一組醫護人員進行指導治療;③具有完整的隨訪資料;④獲得患兒家長的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眼部器質性病變的患兒;②具有眼部感染、手術史的患兒;③各項資料不完整的患兒。
對所有患者采用屈光不正矯正、遮蓋療法、視標訓練等綜合治療方法。遮蓋療法:單眼弱視患兒應在全天內遮蓋優勢眼,雙眼弱視患兒則按照視力檢查結果采用交替遮蓋療法,并且6天開放1天,每個月進行1次復查,然后再按照裸眼視力與矯正視力調整相適宜的遮蓋時間。屈光不正矯正:醫師對患者框架鏡矯正視力進行詢問、記錄,采用-4.00DS試戴片,并按照角膜形態及曲率確定試戴片基弧,試佩戴20min后在裂隙燈下對效果進行有效評估,決定最終基弧后行片上驗光操作,獲得最佳屈光度。視標訓練:采用綜合視功能檢查康復訓練治療系統(YK-SGN1型)進行治療。
對所有患者采用TEC-150視覺電生理檢查儀,通過紅外線發射接收器圖形刺激系統PVEP主機檢測患者P100波。參數:對比度為100%,時間頻率為1~2Hz,疊加為30~80次,分析時間為250ms,全視野刺激,受檢測距離為1m。所有患者戴矯正眼鏡坐在暗室中,平視刺激屏中心約0.5°紅色注視點,對雙眼進行檢測。
主要參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組提供的標準[3],基本治愈:經過治療,患兒的矯正視力提高至0.9或以上;有效:經過治療,患兒弱視眼視力提高≥2行;無效:患兒的視力退步、不變或改善僅1行。

病例組中輕度、中度和重度弱視患兒的視力、振幅均分別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4.498、10.928、19.184、3.928、6.082、8.557,均P<0.05),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組間兩兩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5.572、14.481、7.660、3.261、4.793、2.881,均P<0.05);病例組中輕度、中度和重度弱視患兒的PVEP P100波潛伏期均顯著的高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2.645、4.984、7.028,均P<0.05),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組間兩兩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330、4.900、3.183,均P<0.05),見表1。

表1 病例組不同弱視程度患兒治療前的PVEP P100波及視力與對照組比較結果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重度組比較P<0.05;③與中度組比較P<0.05。
輕度、中度和重度弱視患兒的視野測定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3.395、9.478、17.304、4.408、5.002、3.927,均P<0.05),其中10°視野在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組間兩兩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5.520、13.662、7.818,均P<0.05);30°視野在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964、1.112、0.852,均P>0.05),見表2。


Table 2 Results of visual field detection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重度組比較P<0.05;③與中度組比較P<0.05。
治療后病例組中,PVEP P100波潛伏期檢查結果在基本痊愈、有效、無效組間兩兩的患者組間比較,基本痊愈<有效<無效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5.519、10.683、6.304,均P<0.05);振幅及視力檢查結果在基本痊愈、有效、無效組間兩兩比較,基本痊愈>有效>無效且差異具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7.918、4.461、2.283、5.721、12.550、8.004,均P<0.05),見表3。



療效 眼數(n)潛伏期(ms)振幅(μV)視力基本痊愈7198.69±0.92①②9.15±1.34①②0.98±0.08①②有效 33103.84±1.61①8.11±1.46①0.67±0.14①無效 29112.71±1.866.78±1.540.20±0.15t 5.519/10.683/6.3047.918/4.461/2.2835.721/12.550/8.004P <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注:與無效組比較①P<0.05,與有效組比較②P<0.05。
10°和30°視野在基本痊愈、有效、無效組間兩兩比較,基本痊愈>有效>無效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4.409、10.381、6.172、5.580、8.224、2.330,均P<0.05),見表4。


Table 4 Results of visual field examination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herapeutic
注:①與無效組比較P<0.05;②與有效組比較P<0.05。
弱視是臨床眼科的常見疾病,眼球雖無顯著器質性病變,但因斜視、屈光參差、形覺剝奪所致單眼或雙眼矯正視力達不到1.0,視力低下、無立體視覺是其主要臨床病癥,同時也是危害兒童視覺健康的重要眼病[4]。臨床常采用屈光不正矯正、遮蓋療法、視標訓練等綜合治療措施,結合神經生物學、心理物理學及計算機視覺理論,通過患者大腦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經過生物刺激,刺激視皮層細胞實現最佳視覺濾波,糾正大腦神經視覺系統的信息處理力,改善視覺水平[5]。但臨床上主要依靠視力檢查結果鑒定弱視治療效果,但受患者認知程度、情緒等主觀因素影響,對弱視檢測的結果具有不穩定性[6]。
PVEP是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在視覺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所形成的生物電活動,能夠準確反映出視網膜第三神經元的傳遞情況[7]。弱視患者視皮層中樞對圖形運動感受和邊界對比效應比較敏感的神經元功能存在異常現象,PVEP作為眼科臨床視功能測試的重要方式,能夠及時檢測出該異常現象。PVEP是視皮質對光刺激的總和電位反應,通過合適空間頻率、時間頻率圖像交替變換對患者視網膜產生刺激,并及時記錄視網膜至視皮層各種部位的視傳導電位變化,且不受患者注意力、動機、學習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其檢測結果較為準確。PVEP通過潛伏期縮短或延長、振幅高低,反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至視覺中樞的傳導狀況[8]。本研究中發現,輕度、中度和重度弱視患兒的視力、振幅、視野測定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VEP P100波潛伏期高于對照組,提示弱視患者的視力水平低于健康者,同時弱視患者的視力、P100幅度經PVEP檢測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且組間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由此得出,隨著弱視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視力水平逐漸降低,其原因可能為在視覺形成的關鍵期,視網膜成像模糊、接受視覺信息量降低,降低了外側膝狀體神經元與雙眼視覺神經元數目,使得神經元間的突觸聯系出現異常反應[9]。
有文獻指出,P100潛伏期能夠反映患者視網膜中央部20°內節細胞纖維軸索至視皮質對光化學信號的傳導速度;P100振幅是檢測黃斑、視路發育狀況的指標,能夠反映節細胞數量與功能,反映出弱視治療對患者視覺中樞功能的影響[10]。弱視眼患者接受綜合治療后,視功能恢復不僅表現在矯正視力提高,還反應在P100波振幅提高與峰潛時值縮短[11]。
為進一步分析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患兒的視野進行對比發現,PVEP P100波潛伏期組間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振幅及視力檢查結果組間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10°及30°視野組間比較,輕度弱視>中度弱視>重度弱視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這說明弱視患兒在視覺發育的可塑期,能夠在給予強化視覺刺激的情況下,短P100波波峰潛伏時間,加快視覺通路神經興奮的傳導速度,恢復異常組織結構與功能。
PVEP是最精確、最敏感、重復性最強的視功能檢查法,具有無創性、檢查結果相對客觀的特征,是研究弱視發病機制的重要方式[12]。本研究的創新性在于通過PVEP P100波及視野兩項特異性檢查評價綜合治療的顯著療效,同時驗證檢查的特異性,明確指出了PVEP P100波及視野變化檢測的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客觀條件,本研究樣本容量較少,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
綜上所述,PVEP P100波及視野變化檢測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應弱視患兒的弱視程度及綜合療法的治療效果。
[專業責任編輯:王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