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蓮
(福建省漳州龍海市中醫院神志科,漳州,363100)
失眠是一種多指患者對睡眠質量、睡眠時間不滿足且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的個人主觀體驗,中醫屬“不得臥”“不寐”等范疇。該癥狀會導致患者日常工作能力、記憶力、判斷力及注意力大幅降低,并會引發患者恐懼、焦躁、抑郁、沮喪等諸多負面情緒[1],有資料顯示抑郁和失眠的聯系是相互的,百分之二十五的失眠患者合并存有抑郁問題,以往臨床治療失眠伴抑郁癥時常應用抗抑郁藥、鎮靜催眠藥作相應治療,但療效不顯,且用藥后存在反彈性、潛在成癮性及相關不良反應。因此為改善該病患者臨床病癥,現階段常應用中醫療法加以診治,本文探討了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方法對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福建省漳州龍海市中醫院接受治療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19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與觀察組(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每組96例。觀察組中男39例,女57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51.63±6.42)歲。病程7個月~11年,平均病程(5.26±1.47)年。對照組中男37例,女59例。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51.79±6.63)歲。病程9個月~10年,平均病程(5.47±1.4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診斷標準對192例患者作相應臨床診斷,均符合失眠伴抑郁癥病況。2)192例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中途退出研究者。2)嚴重癲癇、腦器質性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常規西醫治療,方法:予以患者每日睡前口服一次阿普唑侖(北京益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為H11020890),1~2片/次,可根據患者病況酌情加減。此外,還應予以患者每日睡前口服1次米氮平(N.V.organon,國藥準字為H20090160),0.5~1片/次,可根據患者病況酌情加減。共治療2療程,每療程2周。
1.4.2 觀察組 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方法1)予以患者化痰解郁安神湯,藥物組成包括炙甘草6 g、枳實8 g、珍珠母30 g、夜交藤30 g、竹茹10 g、陳皮10 g、川芎8 g、法半夏10 g、知母12 g、黃芩12 g、合歡皮15 g、郁金10 g、柴胡12 g、茯苓15 g、酸棗仁30 g等。用水煎服,1劑/d,睡前1 h溫服,共治療2療程,每療程2周;2)中醫情志療法,醫護人員主要應根據患者個人心理障礙差異予以其解除心因法、激情刺激法、情志相勝法、音樂移情法、勸說開導法等方式作針對性心理疏導[2],以達到消除患者顧慮,安撫患者情緒,寄托患者志向,改善患者心理負性狀態的目的。共治療2個療程,每療程2周。
1.5 觀察指標 觀察測評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的中醫證候總積分、HAMD評分、PSQI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數據。其中中醫證候總積分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總分值:0~25分)作為參考依據,得分越低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輕;HAMD評分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總分值:0~35分)作為參考依據,得分越低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低;PSQI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總分值:0~21分)作為參考依據,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睡眠質量越佳。

2.1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指標 診治前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治后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的中醫證候總積分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在中醫證候總分指標上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中醫證候總積分指標分)
2.2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HAMD指標 診治前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HAMD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治后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的HAMD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在HAMD指標上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HAMD指標分)
2.3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PSQI指標 診治前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PSQI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治后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的PSQI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第1、2個療程在PSQI指標上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PSQI指標分)
2.4 比較2組失眠伴抑郁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 對照組出現精神不振8例、眩暈9例以及嗜睡4例,共2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88%;觀察組僅出現眩暈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通過以上可知觀察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指標上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此外,隨訪過程中,對照組出現復發情況者19例,復發率為19.79%;觀察組出現復發情況者5例,復發率為5.21%;通過以上可知觀察組在復發率指標上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臨床上失眠伴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醒后入睡困難、深度睡眠時間降低、早醒次數頻繁、快相睡眠(又稱快速眼球運動、REM睡眠或異相睡眠)潛伏期縮短等[3],且該病睡眠障礙問題會隨著患者年齡增加而愈加嚴重化。有資料顯示抑郁癥和失眠癥存在交互關系,兩者嚴重程度成正比,即患者失眠癥狀越深,抑郁癥狀亦會相應加重[4]。因此臨床對患者失眠狀態作有效改善,可對其抑郁癥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現階段臨床常應用中醫療法治療失眠伴抑郁患者,中醫學認為失眠多是由于患者陽不入陰、陰陽失和、心神不安及心神失養所致,抑郁癥則與“脫營失精”“卑惵”“奔豚”“梅核氣”“癲病”“臟躁”“百合”等病證有一定關聯[5]。失眠伴抑郁癥病機不僅與患者腎、膽、胃、脾、肝、心等腑臟陰陽失衡有較大關系,還與患者痰熱瘀阻、脾胃不和有關,故臨床中醫治療該病以解郁安神、和中化痰為診治原則。本次研究采用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治療該病,前者藥方中郁金具有涼血破瘀、行氣解郁之效;珍珠母具有安神定驚、平肝潛陽之效[6];知母具有生津潤燥、清熱瀉火之效;黃芩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效;柴胡具有行氣解郁、疏肝利膽之效;竹茹具有滌痰開郁、清熱止嘔之效;茯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和胃、滲濕利水之效;陳皮具有化痰、燥濕、調中、健脾之效;酸棗仁具有寧心安神、養心補肝之效。以上合用可具有解郁安神、和中化痰之效。后者中醫情志療法通過音樂移情、解除心因、激情刺激、情志相勝、勸說開導方式對患者進行相應心理疏導,結合湯劑使用,效果顯著。如上文結果所示,觀察組在中醫證候總積分、HAMD評分、PSQI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指標上均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結果比較亦能證明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在失眠伴抑郁者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常規西藥治療方法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在失眠伴抑郁者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化痰解郁安神湯聯合中醫情志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癥狀,減少患者抑郁心理情緒,且能保證患者的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