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娥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泉州,362000)
被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錄的患者與普通患者有很大區別,不僅病情嚴重而且死亡率較高,如果無法保證充足睡眠,患者將難以很好地配合治療,從而影響對疾病的控制。本文針對ICU患者的睡眠障礙問題,研究探討了集束化護理方式對于提升睡眠質量的積極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收治的ICU重癥患者310例,采用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5例,觀察組中男100例,女55例,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55.82±17.26)歲,患有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分別為30例、95例,12名患者患有復合外傷,另有18名患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對照組中男95例,女60例,年齡28~80歲,平均年齡(55.92±17.45)歲,患有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分別為31例、93例,11名患者患有復合外傷,另有20名患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具有獨立意識和配合護理的意愿,且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無障礙;2)被醫院收治之前睡眠良好;3)患者本人需簽署知情書;4)入院時間在5 d之上。
1.3 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用普通護理與集束化護理相結合的方式,對照組只采用普通護理方式。1)對觀察組予以集束化護理,主要護理項目如下:a.開展與睡眠障礙相關的知識培訓活動。培訓對象為ICU患者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較高的醫生和護士長為授課教師,培訓內容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并定期開展討論會、交流會以及技能操作考試等活動,確保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有實質性的提高。b.強化肺部護理和壓瘡護理。根據患者疾病和體質,對患者予以有效咳嗽指導,存在嚴重咳嗽障礙者輔以排痰機。患者入睡前幫其揉捏勞宮穴和涌泉穴,患者入睡后不定時進行觀察,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吸痰護理。基于壓瘡評價結果,協助患者完成翻身動作,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肢體運動。c.重視心理疏導。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先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在護理過程中要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當其出現憂慮、焦躁、緊張等情緒時進行真誠地撫慰。經常向患者灌輸一些與睡眠有關的護理知識,讓患者明確睡眠的重要性以及睡眠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使其增強提升睡眠質量的信心。d.對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家屬對于患者來說極具重要性,而家屬的態度和情緒則會對患者產生重要影響。護理人員應經常與家屬談心,使其正確看待ICU患者的睡眠障礙,協助患者樹立克服睡眠障礙的信心,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患者,避免不良情緒的傳遞。2)對照組接受的常規護理項目主要為:a.定時測定生命體征;b.勤于觀察病情和情緒的變化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向當班醫生匯報,及時采取應對措施;c.按照醫囑發放藥物,督促患者按時服藥。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SRSS量表評分比較狀況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1.4 觀察指標 運用SRSS睡眠質量評價量表,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接受護理之后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SRSS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

正式研究之前,2組患者的年齡、男女比例、睡眠狀況、行為意識等基本資料具有較高相似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2組實施不同的護理策略之后,觀察組SRSS量表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集束化護理方式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2組的SRSS量表評分狀況見表1所示。
與普通患者比較,ICU患者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極其容易受到死亡威脅,因此充足優質的睡眠對ICU患者更為重要。鑒于這類患者特殊的護理環境,要想克服其睡眠障礙,務必采用有效的護理方式。本文在選定了研究對象之后,運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只接受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則以此為基礎施以集束化護理策略,這些策略包括專項知識培訓、心理干預、肺部護理、加強溝通與指導等,不僅使患者認識到了克服睡眠障礙的重要性,而且有效緩解了焦躁、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通過對2組的SRSS量表評分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觀察組的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按照“SRSS評分與睡眠質量負相關”這一評價依據,由此得出集束化護理對于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質量具有突出的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而言之,集束化護理有助于ICU患者克服睡眠障礙,獲得優質的睡眠,進而促進其身體康復,因此應當在臨床上予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