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劉 艷,毛德成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財務金融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人工智能(AI)是引領世界發展的戰略性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人類智慧、能力并運用于生活、生產中的一種新型技術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學習、計算機語言和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數據挖掘和專家系統等。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我國屬于高速增長階段[1]。
人工智能經歷了AAI、EES、KE、物聯網等時期,目前步入大數據階段[2]。我國AI市場規模高于全球增速,2017年AI市場規模大概為135億元,2018年增長到203億元,同比增長約50%。《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為15745項,列世界第2;人工智能產業投資為146筆,列世界第3。

圖1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及預測(億元)
由圖1可見,我國AI產業規模增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人工智能運用的主要領域有醫藥行業、智能汽車行業、計算機識別系統、用戶體驗系統。歐美國家對于AI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AI產業起步相對較晚,但在后期研發、政策支持層面進步較大[2]。在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戰略態勢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發展的總體要求,布置了重點任務,在資源配置、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等方面都給出了建議和意見,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3]。
2018年5月,安徽省政府印發《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安徽省人工智能領域企業不多,發展水平亟待提高,要形成有規模性和影響力的核心高科技產業,還需要政府支持下的大力建設[4]。
安徽省發展AI具有良好的行業基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還擁有語音及圖像處理、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科學實驗室等研發機構,發展了眾多知名企業如科大訊飛為代表的AI相關企業,初步構建了從思路設想、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到產品應用的人工智能產業圈。2017年,AI核心產業產值約70億元,同比增長46.3%,占全國的9.8%。
表1安徽省人工智能發展目標單位(億元)

階段產業規模(產值)人工智能產值超億元企業數量(個)從業人員數量領軍人才數量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產值)近期(到2020年)150>157000>501000中期(到2025年)500>4015000>804500遠期(到2030年)1500>6022000>12010000
數據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網
由表1可看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在安徽的產業規模目標是150億元,超億元的企業個數超過15個,聯動產值達到1000億元;到2030年,產業規模目標是1500億元,聯動產業規模達到10000億元。
中國聲谷是安徽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重點打造的工程,是全國人工智能應用的示范區。2013年,中國聲谷已經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園區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依托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公司提供的技術領先的語音、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等智能交互技術,依托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服務體系,以及相關政策服務體系,將在“智能終端、互聯網+、智慧城市、移動健康”四大產業方向進行布局。目前“中國聲谷”入園企業超過300家,部分龍頭企業信息見表2。

表2 “中國聲谷”部分企業
安徽省人工智能的基礎發展良好,但由于屬于初級發展階段,還是存在較多問題。
安徽高校和高水平研究所的科研水平處于世界前列,但成果轉化率較低。產學研的各方都有一定的風險,同時也需要資金支撐和成果落地。金融風險機構提供的服務與保障和資金需求相比不對稱[5]。此外,科研機構與成果研發機構、企業方溝通交流不夠順暢,企業不能完全理解科研機構的核心科技成果,產學研一體化做得不到位,整理力度不夠,導致科研機構有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不能轉化成實體成果,產學研的長效合作機制尚需探索。
目前一些企業僅僅停留在把一些解決方案和技術嵌套到自己的產品中的低端水平上,沒有自己的專利,技術發展思路也比較混亂,商業化布局短視,沒有長期戰略布局。另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夠,發展戰略不明確,一些中小型公司存續時間短、被淘汰率高,這些都是安徽省人工智能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徽省因為地理原因和經濟發展原因,高層次人才較一線城市缺乏。2017年安徽省直接引進和參與服務的外國人才數量為5200人,占全國的0.65%,;人才結構也不合理,其中工農業和教育服務領域占比大,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精尖技術研發人才、高級管理人才缺乏[6]。對此,安徽省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希望緩解高層次人才缺乏的問題。此外,企業因為資本問題,高精尖的設備也較為缺乏。
目前的智能產品多是單一智能產品,需要單獨的硬件和軟件支持,長久來看,不利于資源整合和資源共享。從單一智能產品向整體智能體系過渡是行業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政府統一技術標準。未來的智能產品是互聯互通的,交互方式也是多元的,技術標準統一,才能夠協同不同類型的硬件和軟件,不但能夠在手機或其他終端統一操作,提高用戶的滿意度,還能夠節約資源,達到使用效率最大化[7]。政府應致力于提高社會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標準和信息化水平。
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首先需要政府主導,完善校企合作鏈接環節,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效率更高;其次,研究單位要將企業需求研究透徹,找出企業產品的需求點,以需求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發掘核心競爭力,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最后,完成產品落地。科技轉化需要資金支持,政府應聯系各個資源,包括各專項基金等,完成成果轉化,使人工智能成果服務于社會[8]。
1.提升行業的科技進步步伐,創新算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要依靠自主科技創新。人工智能的科技基礎是算法,算法創新,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更上一層臺階。未來人工智能的領軍行業,一定是算法創新的行業。當然算法創新要在遵守國家統一的技術標準的前提下,也就是保證產品的適用度,保證人機互動功能,完善產品的適用感受。
2.促進企業科技創新,擺脫核心技術的賴外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發展力。人工智能產業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產業,人工智能企業理應是先進科技應用的企業。人工智能技術的目標就是研究適合人類體驗,完善人類生活、工作的產品。
3.整合資源。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整合各種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是讓人工智能持續完善的動力之一。應讓規模效應顯現,最大效率地提高人工智能發展速度。
人工智能的發展依靠科技,科技發展依靠科研,而科研的高精尖由人才的高精尖程度決定。高科技人才引進是行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在精神上、物質上以制度的形式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才能將人才留住;同時為保障行業發展的質量,要重視人工智能設備的引進[9]。歐美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較中國更為先進,企業應多學習其人工智能行業的人才管理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引進人才和資產,確保人工智能產品社會化應用的順利進行。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目前我國大數據準確度還有待加強,共享機制也不夠完善。提升數據的準確性,第一要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第二要保證基礎數據的準確;第三要根據環境變化保證數據的更新周期和更新速度,也就是二次數據的準確性;第四,要保證數據的保密性和共享性[9]。智能化數據要統一標準,在過濾掉保密信息后,完善共享機制,能夠讓不同的人工智能技術對接和交互,提高人工智能產品的應用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水平。
人工智能將成為社會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將多樣化,滿足從宏觀行業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需求。安徽省人工智能技術在科大訊飛等領軍企業的帶領下,依托中國聲谷的基礎支撐,規模逐漸擴大,適應了人工智能技術多元化和多方位發展,為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