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婕
藥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藥物可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另一方面,藥物也可以成為致病因素,引起不良反應,發生藥源性疾病,造成致殘、致死的藥源性事件。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藥源性損傷的進一步加重;過度解讀不良反應,可能影響患者的藥物依從性,造成患者有病不吃藥,影響疾病的正常治療。正確對待藥物不良反應不僅是醫務人員的崗位職責,更是每一名患者的必修課。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其與藥理作用有無關聯而分為幾類:A型(量變型異常)、B型(質變型異常)和C型。
A型藥物不良反應又稱為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該反應為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常和劑量有關,可以預測,發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抗血凝藥所致出血,降糖藥引起低血糖等。
B型是與正常藥理作用完全無關的一種異常反應,難以預測,發生率很低,但死亡率高。如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氟烷引致的惡性高熱等。
C型藥物不良反應,又稱為遲現型不良反應,一般在長期用藥后出現,與藥品無明確的時間關系,潛伏期較長,難預測,機制不清楚。如藥物致畸、致癌、致突變等作用。
誤區一:以前沒發生過藥物不良反應,所以不用看藥品說明書。
有些患者認為,拿到藥品后只需了解其用法用量就行了,其他信息不重要。其實不然。據國外有關文獻報道,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如下:住院病人為10%~20%;住院病人因藥物不良反應死亡率為0.24%~2.9%;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病人為0.3%~5.0%。可見不良反應發生的普遍性及危險性。如果是在醫院獲得的藥品,醫生及藥師會對禁忌證進行把關,并告知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藥物不良反應。如果是在藥店購買OTC藥物,患者需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尤其是【不良反應】和【禁忌】部分,做到對藥物知己知彼。
誤區二:說明書中列舉不良反應多的藥物對人體危害更大。

在看藥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這一部分時,很多患者會被如此之多的不良反應嚇到。以我們熟悉的阿司匹林為例,查看用于治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100mg阿司匹林腸溶膠囊藥品說明書,其中對于不良反應的描述超過500字。這是否意味著阿司匹林是個毒性很大的藥物呢?阿司匹林是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上市應用已超百年,其安全性早已得到證實。為什么對于它的不良反應會有這么多的描述呢?
藥品不良反應是在長期的治療實踐中總結和積累出來的,是用藥經驗的一部分。正是阿司匹林超過百年的應用積累,才有了現在如此詳盡的不良反應項目。可以說,現在大部分不良反應詳細的藥品其實都有長久的臨床實踐支撐,或者有相應的文獻或者病例報道支持。
目前,一般將藥物不良反應分為輕、中、重度。輕度是指輕微不良反應,中度是指重要器官有明顯的中度損害,重度是指有致殘、致畸、致癌“三致”的危險,甚至死亡。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中提到了“腦出血”的報道,看起來很可怕,但其發生“十分罕見”,意味著每1萬人中發生腦出血的患者不到1人,大可不必過于擔心。
誤區三:發生不良反應后立即停藥。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前面也提到了,不良反應可分為輕、中、重度。在用藥時出現不良反應,輕微而又必須繼續治療的,可以一邊治療一邊觀察。例如,用于長期治療冠心病的單硝酸異山梨酯,其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頭痛(>10%患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持續應用會逐漸減退。如果頭痛癥狀持續且難以忍受,則需考慮更換治療方案。
如果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華法林所致消化道出血,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
誤區四:中藥比西藥不良反應少。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7年搜集了市面上1618份中成藥的說明書,其中80.2%的說明書顯示“不良反應尚不明確”。這能說明中藥沒有不良反應嗎?有調查顯示,中草藥是導致中國藥物性肝損傷的第二大原因。而最為著名的馬兜鈴酸腎毒性事件至今仍提醒人們應關注中藥的不良反應。對于中藥的選擇,應去正規醫院就診,不應輕信民間偏方,濫用中草藥。
正確對待不良反應,切莫“誤會”治病良藥。服藥前應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做到知己知彼。藥物使用說明書上所列的不良反應,一般發生率很低。不要看到說明書列了一大串不良反應就不敢用藥。如果您遇到不良反應相關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