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扣華
【摘 要】野生動物資源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源,其價值極大,其中包括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不僅對生態環境有利,同時也是人類自己生存所不能缺少的資源。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已成為了全世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對我國目前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律規定進行分析,給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野生動物;法律保護;研究
野生動物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但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盲目地進行開發,使野生動物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保護野生動物成為多數人類的共識。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日益重視,各項措施逐步落實,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這也使得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和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保護和利用的沖突越來越嚴重。該文對我國野生動物相關的保護法律進行梳理,同時對如何完善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進行探究。
一、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意義
(一)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對人類發展意義
很多野生動物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野生動物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保護我國野生動物也是我國所簽訂的關于保護野生動物國際公約的基本要求。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相當重要、相當緊迫。
野生動物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它既是重要的物種和環境因素,又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在不斷地循環流動是通過食物鏈保持著整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種生態平衡表現為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生態系統越穩定。如果生態系統的某個環節或組成部分發生變動,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野生動物的作用還有很多,比如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藥用價值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對人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全球公民的責任
自《國際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以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在積極認真地履行《公約》并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國在履行《公約》的十幾年中,成立了由國家環保總局牽頭,外交、計劃等20個部門參加的中國履約工作協調組,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等文件,有關部門還制定了林業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多樣性等專項保護行動計劃。我國還加強了立法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同時加強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我國的野生動物也得到了有效保護[1]。
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立法不足
我國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法律規定野生動物是保證生物種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包括生物學及美學上的價值等。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人類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我國目前已有的野生動物的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機制而言,對于違反規定和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的行為,需結合具體情況,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這種行為進行行政或者刑事處罰。行政處罰主要是由國家專門負責野生動物管理的行政單位來執行,同時也可以交由其他相關行政執法部門來完成,比如海關及公安等部門對那些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個人或者團體進行相應懲罰,主要的懲罰包括罰款和沒收等。從全國各地總體情況看,尚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其中最為普遍和突出的就是對國家法律的細化和補充還非常不夠,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立法研究還十分欠缺。地方政府由于擔心超越法律規定或與國家立法相抵觸,因而往往忽略本地的實際,大量照抄照搬國家法律的體例甚至內容條款等現象,從而導致地方立法成了中央立法的翻版[2]。這樣不僅未能很好地細化和補充國家法律,而且也未能形成適合于地方特色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使地方的許多實際問題難以有效解決,中央立法還存在空白狀態,這樣使地方立法處于無法可依的境地。
(二)人們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法律意識淡薄
人們亂捕濫獵、盜獵的行為嚴重,大多數違法者雖然都知道自己的行為為法律所禁止,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卻仍對野生動物進行亂捕濫獵。人為地破壞或毀滅棲息地。另外,還有很多經濟活動的開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致使我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使該地區的植被失去了依托,生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生物種群在不斷減少,當然也嚴重威脅到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同時,人們砍伐森林和占用濕地的現象也相當嚴重。而森林和濕地是野生動物最為重要的兩種棲息地。污染也是人為破壞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水污染使濕地的水質惡化,從而使魚類數量下降,導致了以其為食的鳥類絕跡。近年來,旅游業在全國發展相當迅速,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規范、引導,盲目地開發利用很可能會侵害到野生動物的棲身之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相當多人都不太重視自身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自覺地成為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尤以嗜吃野生保護動物為甚。人們往往錯誤地認為吃野生動物有利于人體健康而且可以滋補養顏,同時,人們盲目追求高檔的物質享人們亂捕濫獵、盜獵的行為嚴重。
三、完善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制的建議
(一)確立野生動物保護的立法原則
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導致森林和草原銳減、土地荒漠化問題嚴重,使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在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中,應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生態保護優先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首要立法原則,以化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其次,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生態環境保護是非常特殊的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消失等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永遠無法恢復的,因此在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立法中,應將預防生態環境問題作為立法保護的首要原則,以預防為主、事先防范為立法原則修改《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通過預防為主的方式解決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生態保護。此外,應堅持公眾參與的原則[3]。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有義務通過各種途徑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因此,在野生動物棲息地立法保護中,應當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參與權,用法律法規保障公民的棲息地保護權;尊重棲息地居民的傳統生活習俗和法律權益,通過法律制度調動當地居民參與棲息地保護的積極性,以更好地推進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二)擴大野生動物保護范圍
我國現行的法律對野生動物的界定過于嚴格,僅僅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界定為野生動物,這不利于普通的和目前未知的野生動物保護。建議可以借鑒有關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的方法重新對野生動物進行界定,并按照野生動物的珍稀程度進行分類,增加附錄,分別采用不同的保護措施,使得保護更具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在重新界定野生動物之后,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的范圍也應當擴大,而不僅僅是那些“珍貴的、瀕危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因為野生動物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有機組成部分,維系著生態系統平衡,任何一個物種的動物受到危害都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不能以當前觀念來確定法律的保護范圍,所以保護范圍應當擴大到所有的野生動物。
(三)完善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法律制度
對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法律保護是推進野生動物棲息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對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促進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意義。應推進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立法保護工作,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以更好地開展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工作。在野生動物棲息地法律保護中,要通過禁止向野生動物棲息地排污、禁止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資源等方式保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通過排污許可證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評價制度等方式保護普通野生動物棲息地,以更好地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濕地是與森林同樣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被稱為“地球之腎”,但是我國并未出臺濕地保護的基本法,對濕地保護的力度也遠遠不夠,為此應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建設,并根據濕地保護的法律實踐制定《濕地法》,以更好地實現對濕地的法律保護。另外,也應當從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現狀出發,明確自然保護區的外延,擴大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將野生動物的生存區域都納入自然保護區的范圍之內。要開展自然保護區調查工作,對各類保護區進行排查摸底,并按照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情況劃分自然保護區,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科學性。要明確自然保護小區的法律地位、監管模式、主管部門等,建立多樣化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法律保護模式。應深入開展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執法工作,嚴厲打擊捕殺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等違法行為,堅決取締違法開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行為[4]。
四、結語
野生動物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是屬于人類共有的,對于野生動物的保護,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起一個完善的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地球生物圈,同時也要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共同保護現有的野生動物資源,從而讓野生動物更好地生活在地球大家園中。
【參考文獻】
[1]張代強.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建議[N].中國綠色時報,2003(4).
[2]劉麗萍.完善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法律體系的幾點思考[J].綠色科技,2011(8):220-221.
[3]阮向東.加強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法律制度建設的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14(1):16-21.
[4]閆濟華.中國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化嚴重[J].生態經濟,201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