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小學音樂教研員視角進行課堂觀察和導入研究,提煉出多媒體音畫導入、律動游戲導入、設疑激趣導入、猜謎故事導入及溫故知新導入五種音樂課堂教學導入有效方法,供廣大音樂教師參考,以期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為音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導入環節;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14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58-02
引言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一名中小學音樂教研員,經常深入基層聽課,常常為多才多藝的音樂教師喝彩加油。盡管一堂成功的音樂課,評價維度較多,但精彩的、引人入勝的導入,是評價的重要維度之一。好的導入,就像一把金鑰匙,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狀態,使學生順利地進入美妙的音樂課堂,不知不覺中接受音樂藝術的熏陶。筆者總結和提煉了中小學音樂教學有效的課堂導入方法,大致有以下五種。
一、多媒體音畫導入法
科技日益創新,信息化時代,大量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已成為年輕音樂教師教學中的慣常做法。多媒體音畫導入法,以其絢麗的色彩、逼真的形象、悅耳的旋律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獲得準確生動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較為敏銳的心理素質,發展其富于幻想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進行《我的家在日喀則》一課教學導入環節時,可播放《走進西藏》視頻。世界第一峰的珠穆朗瑪,白雪皚皚;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湖水靜謐;著名的扎什倫布寺,金碧輝煌;亞東溝、樟樹溝等“六溝”,被譽為西藏小江南。莊嚴的寺廟,舞動的經幡,湛藍的天空,巍峨的雪山,虔誠的藏民,潔白的哈達,圖騰面具舞蹈,神秘跳神藝術,和諧悅耳的歌聲以及輕快奔放的果諧舞,撲面而來。同學們一下子就會被西藏這美麗的景色吸引,接下來伴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漸漸對西藏這個神奇的地方有所了解、心馳神往,歌曲的學習,自然是不費工夫。
多媒體音畫導入法,對教師信息化技能要求較高。許多年輕的音樂教師,喜歡運用這種方式導入新課,效果很好。
二、律動游戲導入法
音樂教學中有些樂理知識的講解,比較枯燥。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節奏等,都是學生比較難以掌握的,解決此類難題的最好方法是游戲。如涉及音高低的教學,教師可選擇幾個高低音明顯的同學代表不同的音階,進行認人游戲;音的長短,也可通過模仿動物的叫聲進行教學;音的強弱對比,可通過律動的肢體語言進行感受;掌握較難節奏的練習,可用打擊樂器進行節奏變化游戲等。
例如,在講解《火車開啦》這首歌曲時,教師讓學生分辨汽笛、大車輪、小車輪的聲音,并根據車輪的聲音判斷車速的快慢,以此引入音樂節奏的快與慢。學生年齡較小,積累的生活常識是有限的,所以課堂中利用“開火車”這一小游戲,能讓學生清晰地感知聲音的快慢。
利用學生喜歡游戲的天性,在律動游戲的過程中導入新課,讓學生興致盎然、身心愉悅,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學習中,往往能達到無師自通的效果。為學生提供律動和游戲,使學生掌握各種音的變化,教學也就化繁為簡、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設疑激趣導入法
青少年都有好奇心,巧妙設計音樂課堂的導入,用一系列的問題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秘訣之一。
例如,在進行《彼得與狼》一課的教學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1)你聽到的是什么?哪一段分別代表小鳥、鴨子、貓、老爺爺、大灰狼、獵人的槍聲以及彼得的主題音樂?(2)小鳥、鴨子、貓、老爺爺、大灰狼、獵人、彼得分別在做什么?(3)看誰耳朵最厲害,誰的腦袋最聰明?
這時,不用教師去強調紀律,學生自然會很用心地去聽、去想象、去感悟彼得在小鳥的幫助下,與獵人合作,制服大灰狼,保護了小動物。
再如,在教學《唱臉譜》一課時,教師用PPT呈現出各種人物的臉譜,提問如下:下列臉譜中哪一個是包公?哪一個是孫悟空?哪一個是關羽?哪一個是張飛?哪一個是諸葛亮?學生很容易就辨別出來。教師再通過PPT呈現曹操、劉備、孫權和周瑜等一些陌生的戲曲臉譜,學生很難辨認。教師要及時補充說明:京劇臉譜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職業等綜合特征做出的一個抽象概括。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就會充滿好奇,專注于所學內容,并踴躍參與討論,在教師指引下,學生乘勝追擊,不斷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設疑激趣導入法,比較適合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音樂教學。這種導入方法,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和音樂基礎,教師可以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設疑激趣,鼓勵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享受自我發現主動學習的快樂[1]。
四、猜謎、故事導入法
運用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新課,往往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小青蛙找家》一課導入時,教師出示謎語“一位游泳家,說話呱呱呱,小時有尾沒有腳,大時有腳沒尾巴”。學生很容易就猜出這是青蛙。這樣的猜謎導入,一下子直奔主題,開啟音樂教學。
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比較符合高年級的學生心理需求。從故事中引入所要學習的音樂內容,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感。例如,在進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用播放動畫講故事導入的方法,帶領同學們進入情境,大致了解祝英臺女扮男裝,與梁山伯一道求學,相知相愛,誓死不嫁馬家的悲慘故事。同學們知道故事情節之后再來聆聽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一作品,就能理解音樂的凄婉曲調,就不再那么枯燥與難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去討論這段音樂是樓臺相會,那段音樂變得沉重和凄涼,應該是哭墳的場面等。這些對音樂新的探索,都得力于有清晰的故事梗概,否則學生必將聽得云里霧里,不明所以。
中小學音樂課本所編選的部分音樂,大多都有一個故事,只要教師細心搜集音樂背景素材、講好音樂故事,就能引領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培養音樂欣賞的能力。
五、溫故知新導入法
課堂教學中,筆者會通過復習舊知,引出新知這一方法,導入新課程。教學具有連貫性,每一個看似獨立的課程,實則與我們的大單元有密切聯系,用溫故知新的導入方法有利于整章音樂知識的系統學習和鞏固[2]。
例如,在進行《紅蜻蜓》這首日本歌曲教學的導入環節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溫習蘇聯歌舞《彼得與狼》和加拿大民歌《白樺林好地方》,這三首歌均屬于小學四年級下冊音樂教材第四課《童年的音樂》。有的教師在進行這三首歌曲的教學之后,再聯系身邊學生的童年趣事,引導學生改編歌曲,贊美岳西,回味童年的天真與浪漫,這也是值得肯定與推廣的做法。
結語
總之,廣大音樂教師要根據不同題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音樂素養,靈活運用恰當的導入方法,變平淡為熱烈,變枯燥為生動,變深奧為淺顯,從而引領學生開智慧之門、見音樂奇山、入音樂宮殿、沐春風課堂、審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伯頓·克拉克.什么是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作者簡介:汪曉松(1972.10—),男,安徽安慶人,現任岳西縣教育局團工委書記、教研室音樂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