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部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語文綜合水平和素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教學,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突破課本教材的制約,對閱讀文本進行重新建構,以便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有效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本文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對基于文本建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文本建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76-02
引言
建構主義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身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構建新的學習方法,有效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作為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其教學效果一直是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引進文本建構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發散思維和概括思維等,全面實現學生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導致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首先,部分語文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朗讀—背誦—閱讀理解”的單一教學方式,周而復始,枯燥乏味,無法有效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其次,語文教師忽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學生只能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積累閱讀經驗和技巧,導致高中生普遍存在知識儲備不足、閱讀面狹窄等現象,嚴重制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更不利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二、基于文本建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通過分析體裁進行文本建構
體裁是文章的內部分類依據,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時代特征,以及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具有一定的美學性質。相同的體裁,在內容方面存在某種共性,如藝術體現、思想審美、感染力等。學生能夠通過分析文章體裁的穩定表現形式,對其種類進行辨認。體裁受藝術家表現方法、藝術風格和世界觀等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分析文章體裁是了解文章藝術結構的第一步,但僅對一篇文章的體裁、含義進行分析,會顯得略微單薄。教師可以采取文本建構形式,引導學生對同一類體裁的文本進行分析、對比,帶領學生深入感受該文本體裁的獨特韻味,加深學生的理解,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增強奠定基礎。
例如,《雨巷》是一首“自由詩體”,通過借物抒情表達作者內心的苦悶。其中,“雨巷”“頹圮的籬墻”“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等詞句,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作者用它們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革命的失敗,以及時有時無的希望進行比喻,形成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通過這種含蓄的手法,展示作者當時迷惘、感傷而又期待的內心感受。教學過程中,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詩中的一些關鍵詞語進行分析,并通過對這些詞語含義的引申,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進這雨巷”中的“頹圮”一詞表現了什么?學生可以通過聯系詩歌的創作時代和作者的現實生活,體會“頹圮”二字帶來的破敗與凄涼之感,和雨巷一起營造出幽深、寂靜、凄美的氛圍,再結合創作的社會背景,想象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社會、革命失敗的苦悶心情。為了讓學生深入感受此類體裁的文字魅力,教師可結合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同一類體裁的詩句進行對比分析,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帶領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含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思維方面的個體差異,如向學生提問:將“路上行人欲斷魂”中的“欲”字改成“將”字,行不行?為什么?然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合作探討,最后總結:認為“欲”字比“將”字更能夠表達出清明時節,人們心中的悲切之感。通過分析體裁的文本建構,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思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類體裁文本的理解與掌握,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通過發散主題進行文本建構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尤其是高階思維能力,如發散思維、分析思維、判斷思維等。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發散主題的形式進行文本建構,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以此推進學生思維發展,實現學生閱讀水平的整體提升[1]。
例如,教學《項脊軒志》這一課時,作者以深切的情感表達了對已逝親人的思念與眷戀之情。“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寥寥幾筆,就將一位母親的形象刻畫得鮮活又形象,激起學生對母愛的情感共鳴。但要想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母親的形象,僅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尋找相似主題的文章進行文本建構,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作者另一篇關于母親的文章《先妣事略》,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完善對作者母親形象的構建和認知,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中母親形象的理解,同時更加深刻理解了文章中作者對母親的感恩與眷戀之情。同一主題的文本閱讀,更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與認知。
3.通過概括思想進行文本建構
閱讀是學生豐富情感、提高認知、樹立價值觀的重要過程,是學生精神成長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通過概括中心思想進行文本建構,并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通過圖片或視頻,對學生進行視覺和聽覺沖擊,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領悟文章所傳遞的精神,通過循序漸進和日積月累,使學生的精神發展逐漸走向成熟[2]。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建構,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和知識面,改變學生的閱讀視線,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加強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從文本體裁、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同一建構,有效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發散思維和概括思維等,在豐富學生情感與認知、提升學生閱讀質量與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周嘉寶.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9(18):8-9.
開周來.基于建構主義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35):97.
作者簡介:李朝陽(1978.8—),男,甘肅莊浪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