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雄軍 朱麗穎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對于青少年來講,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是其價值觀養成的至關重要的階段。所以,高等院校肩負著把握青年時代脈搏、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標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而大學生價值觀培養教育在具備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同時,更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增強親和力與感染力,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從而真正起到實效。音樂自古以來在德育和美育方面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效。以音樂教育融入大學生價值觀培養是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交融統一。而信息時代下,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各種新媒體形態無疑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加多維立體的實現方式,也為大學生價值觀培養與音樂教育多向互動提供了種種可能性。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意義或價值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深層的認識,是人們關于價值判斷標準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價值信念、價值理想的觀念系統(袁貴仁)。鑒于價值觀的定義如此寬泛,本文所探討的我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主要限定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直以來,“思政課”作為高校培養青少年核心主義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在引導和促進青少年思想健康發展、提高青少年政治覺悟、道德修養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下的“思政課”在內容和方法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與改善(萬勇華)。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辦好思政課,必須推動改革創新。一些傳統的“思政課”確實仍在沿襲著舊老刻板的宣講方式,這對于新時代大學生是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所以,新時代的價值觀教育勢必結合大學生群體特征,以更豐富多元的方式實現理性與感性相統一地教化,而非單一枯燥地說教。
除了傳統的“思政課”以外,音樂作為兼具審美形態與意識形態雙重屬性的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從儒家的“禮樂合一”,孔子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荀子的“廣教化,美風俗”, 《禮記·樂記》中的“德音之為樂”,到近代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再到當代的“主旋律音樂”等等,音樂以其自身獨有的感性之美,深入人類精神世界,使人實現從理智到情感雙重層面的和諧統一,并且可以自由自覺地感受和表達出來,從而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所以,以音樂教育的方式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實際上是為“思政課”披上“審美的外衣”,讓原本的價值觀教育由顯性化為隱性,由被動轉為主動,在寓教于樂中以情制行,形成良性的互動磁場與和諧的教育生態,實現潛沉久遠的教育影響。
自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在社會所有層面掀起了深刻的變革。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應運而生,正在從本質上改變著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當下主流的新媒體手段與方式有二,一是在線教育平臺包括: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線上學習(Electronic Learning)、電子課本、遠程教學等;二是自媒體平臺包括:QQ、微信、微博、知乎等(滕騰)。
與傳統媒體相比之下,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傳播內容與傳播范圍方面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傳播方式的交互性、即時性,傳播內容的海量性、個人化和社群化,傳播范圍的地域性與全球性。因此,新媒體視域下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也在時刻面臨著劇變。從教學方式方面來講,新媒體視域下的音樂教育由從前教師單向度教授知識的“一人堂”轉變為師生多向度交互式知識交流和教授。比如,傳統的高校音樂課上,教師首先講解歌曲背景,進行作品分析,之后領唱(或演奏),學生聽講并跟學。而新媒體式的音樂課可以是,課前學生搜索歌曲背景,進行初步作品分析和學唱(或彈奏),課堂上教師聽取以小組為單位的預習匯報后進行關鍵知識點的講解與錯誤更正,課后學生再次上傳自己完成的作品,由老師在線指導。從教學內容方面來講,新媒體視域下的音樂教育由從前的僅限于課本選材的局限性轉變為從互聯網取材的無限性。比如,傳統課堂欣賞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會在課堂上反復播放該樂曲進行不同段落的分析講解,課堂結束后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一定的把握。而新媒體式的音樂課上除了欣賞課本規定的樂曲,教師還可以依據本節課樂曲類型列出推薦清單并播放,使學生通過多個個例從而把握樂曲流派,并可以在共性中更好地認知個例。從教學范圍方面來講,新媒體視域下的音樂教育由從前教師面對固定人數的線下課堂轉變為跨越區域限制的在線課堂。例如,傳統課堂下,鄉村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只能取決于當地匱乏的師資,而如今在通網的條件下,鄉村學生甚至可以在多個線上教育平臺觀看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優秀教師講授的課程,實現了教育的共享和平等。
新媒體視域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應在運用新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把握好教學內容對于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
首先,引導大學生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僅民族音樂體系就包含十五個支脈,具有風格多樣、形式多元、表達方式多態等特征。在帶領學生學習和欣賞傳統音樂的同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自信,從而形成價值觀自信。比如,學生課前可以在線上對比欣賞和感受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課堂上教師根據歌曲版本的不同,分別結合地區風土人情以及文化特征從歌詞、旋律、唱腔等方面來學習。課下分組成立QQ 或微信討論群,選擇某一個地區的版本進行學習。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增強其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
第二,學習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革命年代我們有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有奧運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項久雨吳海燕)。這些在特定時期和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紅色歌曲”和“主旋律歌曲”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集體主義凝聚力。比如,學生在線上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教師可以發起微博話題,讓學生在分享作品視頻或音頻的同時附上自己的樂評或感想,師生一起進行互動和討論,在討論中增進對歷史和國情的了解,從而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第三,發揮音樂的德育和審美功能,以“美善統一”的優秀作品培養大學生美好的品性。經典優秀的音樂作品必然具備形式美與內容善的統一,美感與道德感的統一,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的統一(音樂倫理學)。除了傳統經典,教師可以結合時代流行,選取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的作品。學生課前在線上對作品中的詩詞進行了解和學習,課堂上教師再從音樂的角度展開分析和欣賞。在這些經典的音樂和詩詞的吟誦中凈化心靈,感受美與善的和諧。
在新媒體教學模式帶來的變革中,最突出的就是在教學方法上的改變。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多空間多維度的學習形式交錯融合,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學生開始掌握更多的話語空間。“以學定教”要求以生為本,依據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認知水準、情緒狀態等情況來確定教學起點與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師一人以案定教的模式完全不同。而新媒體教學模式的交互性為學生創造了更多自主和選擇的空間,這為“以學定教”提供了更適宜的土壤。僅從興趣選擇和價值取向上來講,教師可以依據數據等方式(例如微信公眾號的點擊量,微博話題的討論量和轉發量),對課前預習、課中互動以及課后評價等多個階段進行觀測和分析,找到學生真正關注的方向和思考角度,進而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以更加具備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方式來提升教學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校教育與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雙向互動。
總而言之,新媒體為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范圍等方面提供了創新的教學模式。而這種新型模式下的音樂教育在大學生價值觀培養方面,實現了相比傳統“思政課”更具交互性和感染力的教學效果。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更多新媒體形式的開發將會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式,來構建兼備思想性和趣味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