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大做強是企業天生的欲望,仿佛不想做大做強的企業就不是好企業一樣,許多企業拼命把自己做大,但是并沒有實現做強的愿望。在做大的過程中盲目擴張,反而把企業做垮了。
關鍵詞:做大做強;發展;好處
做大做強是每一個企業天然的欲望,最簡單的實現途徑是通過并購重組。改革開放后我國成長起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比如阿里、騰訊、華為、格力、百度等企業,經過艱難的成長過程,逐漸發展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企。然而,更多企業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盲目沖鋒陷陣,為了“大”而不顧一切的兼并購買,妄圖一口吃成胖子,然而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成胖子,反而把發展得好好的企業做垮了,比如福建一丁集團、山東晨曦集團、佛山科龍電器等企業。
一、何謂“做大”與“做強”
企業喜歡做大做強,但“大”和“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包含三重意思:一是產值高、員工多、規模大;二是要“大”到為社會創造了很多價值,包括納稅和提供就業崗位,成為政績的象征,那么有一天遭遇經營危機時,將會獲得政府的優先救助權,比如美國通用公司、克萊斯勒多次面臨破產,但他們的破產將導致幾十萬人失業,美國政府一次又一次幫助讓他們重新活下來;三是要“大”到可以空手套白狼,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甚至可以和不同國家的政府機構討價還價。
“強”有兩層含義:一是“強”到一人獨大,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王國,比如迪斯尼,比如微軟,暫時沒人可以撼動他們的江湖地位,作為賣方市場可以做到成本控制,實現價格獨斷,在他們經營的行業實現豐厚的利潤,讓現金流實現對企業有利的國家或地區流動。二是要“強”到能夠與政府博弈,成為每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的“香餑餑”,各國政府都為了招攬你而拋出橄欖枝,比如特斯拉,中美貿易戰寒冬期,特斯拉的上海工廠還是如期營業。所以,當企業強到如此,在全球化產業鏈布局中可供自由選擇的區域很多,將可以選擇到更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區位優勢。
二、企業為什么要做大做強?
從上文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做大做強具有以下的好處:
1.大而有地位,做大才能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
如同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大企業的企業家不是好的創業者,所以企業家的人性決定企業要做大做強。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同行的尊重,都希望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只有經營的企業做大做強,才能證明實力所在、能力所致,才會成為業內精英,才能名利雙收,比如馬云,已經成為神一般的存在;再比如戴威,OFO輝煌的時候他是商業奇才,現在他卻又是“猶豫、獨斷、沒什么能力的老賴”。同一個人,成功的時候是神,享受鮮花和擁簇,落寞的時候就又只是一般般而已,所以,為了走上神壇,企業家必須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成為令人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2.只有做大,才有博弈的機會
(1)與政府博弈
大企業規模大,員工多,意味著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多,產生的群體效應就大,同時,大企業產值高,營收多,納稅自然就多。雖說納稅和提供就業不分企業大小都有貢獻,但是小企業的量級還是不一樣。一些大企業還能夠幫助政府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恒大、碧桂園的“一對一精準扶貧”。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逢場作戲和捧場吶喊,而是真正產生社會正能量。
(2)與銀行博弈
據統計,我國現有中小微型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占工業總產值的60%,實現利稅比重是40%,為社會提供了75%的就業機會。但中小微企業的規模小,資產少、抗風險能力差,其經營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平均壽命只有3.7年,個別企業還沒來得及發展就結束了,連未來都沒有,那未來履約的不確定性高及違約風險大。因此,向中小微企業貸款,壞賬率較高。這類企業經常性的失信行為影響銀行系統對這類企業的信用評價。為保障貸款資金的安全回收,銀行更樂意向信用高且現金流量穩定的大企業發放貸款而不是中小企業。幾年前某大房企領導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說:每次去北京開會都要偷偷去,不能被銀行知道,如果他們知道會派人去酒店堵我要我們跟他們貸款。相比對中小企業的限貸,如《人民的名義》中大風服裝廠被銀行限貸抽貸最后破產,對于大企業,銀行會送貸上門,那么大企業就有博弈的資格,跟誰借,利率是多少,就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
(3)與其他中小企業博弈
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上市半年,其旗下的新品牌小鹿茶,采用新零售合伙人模式不收加盟費。但要想成為瑞幸小鹿茶的合伙人,需采購15萬元的專有設備,統一裝修需7、8萬元,另外還要支付5萬元的品質保證金。同時,瑞幸還向潛在的新零售合伙人宣傳:只有等合伙人賺錢了,瑞幸才分成。2019年5月瑞幸上市,上市半年雖還沒實現盈利,但已經開始教人賺錢了,并能3個月回本。
空手道是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即使不花錢也能賺錢,但這是大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是沒有這個資格和段位的。因為要成為高手,必須有絕對的實力和獨特的品牌,并有較為廣泛的知名度。瑞幸也是成為了“中國星巴克”之后才有資格去做“教父”,才有資格引導中小企業的“發展”,并向它們收取“保護費”,這樣的瑞幸,主營業務收入已經不局限于賣了多少杯咖啡了。這種“躺贏”的事情也只是大企業的特權。
3.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所謂規模經濟,就是企業越大,生產規模越大,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現遞增的趨勢。規模經濟的優越性是隨著生產規模擴張,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那么平均收益就增加了。所以企業追求規模擴張,特別是跨國性的規模擴張,可以實現區域優勢的流動,即哪里有成本優勢,我的資本或工廠就流向哪里,這也是為什么特朗普希望美國的大公司把企業搬回美國本土,但是響應者寥寥的原因。企業大,人工費、材料費不管哪個實現降低都將節約一大筆成本,提高收益。另外,如果一個企業只在一個國家不往外走,外面的精彩世界是不屬于它的,外面也不了解它,因此,為了獲得更大的社會地位,獲得更多的區域選擇權,企業必須做大,且必須走出去。
4.抵抗風險的能力
如果把市場比作大海,那么企業是就是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一陣大風浪打過來,首先翻覆的是小船,也就是小企業,因此每次金融危機,首當其沖的是小企業,而大企業,一是本身資產多,身底子厚,抗風險能力更強,二是政府會給予一定的關照和救助,不希望它倒閉,三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還有幾根釘,拆拆補補說不定就挺過去了。比如福特汽車,遭遇了幾次大的生存危機,但是家產多,賣賣賣就挺過去了。
三、做大與做強的關系
綜上分析做大做強的好處,可以理解企業的出發點和動機。做大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賣賣賣式的收購重組等,把別人的變成我們的,那么我們的東西自然就多了。比如萬達一開始只是做房地產,通過一系列的收購變成多元化的商業王國。企業做大了不代表企業變強。部分企業盲目擴張,導致資產虧空,入不敷出,資不抵債,比如最近暴雷的暴風影音,想打造一個強大的企業,但有時事與愿違。因此我們需要找出“做大”和“做強”的關系,實現做大做強的夢想。
1.專注與專業化
明確企業定位,專注產品品質,做到專業化和精細化;專注于行業耕耘,做自己擅長的業務,少做跨界,三思而后行,不要為了做大而做大,大而不強,垮得快,而是有計劃地因強而大。
(1)專注于市場:深耕市場,不輕易跨界
在樂視網輝煌的那幾年,生態化反、打造商業生態鏈,轟轟烈烈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先是超級電視,接著是超級手機接力,然后是美國造車。一個號稱是互聯網平臺企業,那幾年它站在中國商業舞臺的絕對C位,從事很多與互聯網平臺無關的事業,但談笑間攻城略地,從一個市場進入另一個市場,從一個產品跨越到另一個產品,好像市場之間、產品之間早已架好橋梁一般,來去自如。我們不由感嘆樂視的大,反思市場的邊界到底在哪里?短短幾年間,樂視就變成一個獨角獸。結局大家都知道,注定是一個悲劇。一直專注于影音軟件市場的馮鑫,暴風影音正有序成長,逐漸成為中國播放軟件的龍頭。但馮鑫很欣賞他的老鄉賈躍亭,于是暴風影音放棄了原來的發展方向,也走上了樂視同樣擴張的道路,當然結局也一樣。
在做大的愿望驅動下,不少企業盲目走上了多元化擴張之路,什么領域都想涉足,凡是賺錢的行業都想進入,毫無規劃也無節奏,進入很多一無所知的行業,導致企業走向失敗。要想做大做強的企業,應先做好市場定位,專注于定位好的市場,深耕市場,不要盲目地進行市場擴張和市場多元化,分散企業的資源和精力,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而失敗。
(2)專注于產品:做最好的產品,讓口碑傳播
根植貴州偏僻的老干媽,她不貸款、不上市、不融資、不賒貨,只進行現金交易,也從來不打廣告,可賣到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現在也廣受外國人的喜歡,現在每年的營業收入有200億。產品質量就是最好的營銷,不吹不雷,讓消費者心安和喜歡。可不少企業喜歡看到哪個行業賺錢,都要去插一腳,比如說柳傳志做房地產,格力生產手機。格力手機很多年過去了,京東和淘寶都還是沒有貨上架。企業要明確優勢產品,集中精力把優勢產品做得更優,做到無可替代,就更能突出企業的強,以此來做大做強。
(3)專注于技術:技術服務于產品,只有一流的技術,才能讓企業和產品更強
同樣做搜索引擎起家,同樣是行業的老大。阿爾法狗的橫空出世,讓更多人夸谷歌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機器人、無人駕駛、谷歌地圖、手機安卓系統等等,所有的產品都是滿滿的黑科技,在改變或即將改變著世界。對比百度,最廣為人知的是百度外賣、付費搜索排名等,它努力開發的AI、無人駕駛汽車反而不那么被信任了。本是技術類企業,卻不專注于技術,本身就有爭議。
阿里巴巴在廣大普通的中國人的眼里,只不過是一家淘寶。可就是一家淘寶店,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購物體驗,特別是雙11秒殺、阿里開發了阿里云等。2009年毫無預告發布了阿里云系統,震驚中國。阿里取得這些成就,離不開它對技術的追求。阿里的達摩院聚集了世界各國6000多名頂級的科學家。
對技術執著的還有華為,為了招攬更多人才,研發出更好的技術,華為開出了全國最高的薪資待遇;據說為了找到更好的員工,華為的HR跑到大學宿舍里看到正在打游戲的學生就問:同學,想去華為工作嗎?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華為。
2.創始人要做一個守住初心的企業家
近年來,中國很多企業,甚至企業家,創業不是為了開創一段事業,不是為了以打造百年老店為目標,更多是為了圈錢。在狂熱的資本推動下,在最短的時間賺取最多的真金白銀,只有做大,占有最多的市場份額,才方便套現,才能更好地找到接盤俠,比如OFO共享單車的投資人曾喊出“3個月結束戰斗”的口號。所以,資本介入后,風口行業企業就會出現膨脹式的成長,迅速長成一個大企業,但資本套現離場之后,也就只留下一個滴滴,而被收購的餓了么已變成大阿里旗下的一個小社團了。虛胖吹脹的做大,并不是做強,只是一個充氣球,更加危險和短命。
如何抑制資本的誘惑,讓企業慢下來,專心做產品,打造質量呢?這得看企業創始人。企業的文化特性就是創始人的性格反射,比如愛湊熱鬧的京東,比如悶聲發大財的順豐,再比如懟天懟地懟華為的小米,不看過程,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有了地位和競爭力,但1個億小目標的萬達,還得繼續努力擺脫困境。
企業的發展方向或者決策基本由企業家決定,穩步前進還是大躍進,重視人才還是節約成本都是老板說了算。阿里的功勞,有時勢造英雄,但離不開馬云的掌舵。在房地產大躍進的十多年里,很多制造業、互聯網企業都跑去開發房地產了,深圳的華為卻堅持不懈地做著老本行。談到房地產的時候任正非曾說過:我認為未來的世界還是知識的世界,不是泡沫的世界,我們不為所動。因此也才有了今天被認為代表中國的華為。所以,企業家要守住初心,記住當初為什么出發,要腳踏實地保護好企業,不要一味強調企業的大,而忘記了強大。
四、結語
做大做強是企業的天性,但企業不僅僅要做大更是要做強。只有強,才能立足于世界。企業要做強,要專注于產品,專注于核心技術,專注于人才培養和儲備;企業要做強,自然要守住初心,記得出發的理由,不為了做大而做大,不盲目擴張。企業應該要做到專注:集中人力物力、集中精力、集中市場,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業,保持企業先進的核心競爭力,把產品在專業的領域做到極致,成為行業、領域真正的強者。
參考文獻:
[1]楊曉波,隨丹丹,楊霄.中小企業如何做大做強[J].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16,(2):29-31.
[2]思翰.好營銷將品牌做大[J].現代企業文化(上旬),2016,(z1):58-60.
[3]為什么企業要做小、做專、做強?[DL].http://www.sohu.com/a/ 224899232_582046.
作者簡介:張文英(1986.12- ),女,籍貫(具體到縣):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單位: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職稱:講師,職務:專任教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財會管理、高職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