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現代教育,學習的資源豐富了,學習的途徑多樣了,學習的關注度也提高了。可是,在很多學生心里,學習卻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導致其學習成績不理想。
關鍵詞:學習動力;原因;管控
中圖分類號:G45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12-02
引 言
社會前進的步伐越走越快,這種快節奏的步伐在無形中帶動著教育的前進步伐。孩子是教育的實施者,想要教育穩而快步地前進,就要對接受教育的學生有更高的要求。縱觀現代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導致其學習成績不理想,甚至有些家長的辛苦“付出”反而換來學生的反感和敵視,為什么學生會有這種感受呢?是什么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呢?筆者結合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出一些原因,現總結如下。
一、學習和痛苦緊密關聯
都說學習是快樂的,要在快樂中學習。但縱觀小學生學習的現狀,有幾個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快樂?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下,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學習,甚至覺得學習是痛苦的。
1.批評、糾正、講道理
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會犯錯,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很多成人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可以輕易原諒,卻總是揪著孩子的錯誤批評、講道理,把孩子弄得筋疲力盡。例如,家長說錯一句話,他們可以一笑而過,而孩子考試漏做了一題,則偏要追著孩子問清楚“為什么漏做?”“叫你細心一點你就不聽!”“做完后你肯定沒有好好檢查”等一連串的問題。其實,每個孩子考試漏做題目,自己已經在心里檢討過、后悔過無數次了,這時已經不需要大人的責備和過多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當孩子在漏做題目的情況下沒有被家長批評,反而被理解了,那孩子就會覺得被愛、被接納,他們整個人都是放松狀態的,下次一定會提醒自己認真點、不要漏題;如果孩子因為漏題被家長批評,那孩子充滿了委屈,下次考試時會有緊張、害怕的情緒伴隨著他,這樣反而會讓他再次漏題,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失去對這門功課的興趣。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少講道理,不批評,為孩子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這對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有很大的幫助[1]。
2.學習過程全程監控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傾注了十二分的心思。孩子回到家,家長張口閉口就是和學習有關;即使孩子在做作業,家長也是在邊上全程陪同。在家長的眼里,那是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和重視,而學生卻不這么認為。曾經有一份針對小學三年級的100個學生做的關于放學回家做作業喜歡家長陪同與否的調查,其中有62個學生表示不希望家長陪同,原因是父母在邊上有壓迫感。家長認為的辛苦付出,其實卻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孩子是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重要手段,但監控并不等同于陪伴,只有正確地陪伴、適時地監控,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促進孩子良好學習動力的形成。
3.學習過程全程包辦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家長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付出,有時候過分的付出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很多孩子做家庭作業都是和父母一起,有的甚至還需要父母在邊上讀題目,原因是家長不讀,孩子就不會寫;有些孩子一遇到不會的就問家長,而家長也會查手機、資料等馬上把答案告訴孩子。其實,這樣的幫助反而讓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對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陪伴不是包辦,只有對孩子多一些耐心,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引導孩子獨立自主思考并加以適時的輔助,才能讓孩子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力。
4.學習內容不斷加碼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周末都有1~2個興趣班或補習班,有的孩子甚至更多。試問一下,這些興趣班、補習班都是孩子想要的嗎?家長給孩子報這些補習班時問過孩子的感受嗎?可以說,孩子的學習內容被家長不斷地加碼。有些家長奇怪孩子做作業變得拖拉了,手腳也不快了。細想,孩子變拖拉大多和父母有關。曾經有孩子說:“放學回去做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很輕松的,可媽媽見不得我空閑,我剛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媽媽就拿出一本練習大試卷讓我做,說再鞏固一下!就算我做完了,如果還沒到睡覺的時間,她也會叫我背一首古詩放松放松,唉!”孩子當然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這樣一來,原本做作業很快的孩子就要改變策略了,因為他們知道又快又好地做完作業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作業,倒不如慢吞吞地做好了。父母給孩子適當地增加一些作業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針對性、有選擇性,不能“蘿卜、青菜”全包。此外,家長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不能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學習中充滿無力感
現在的孩子在學習中把“煩死了!”“沒興趣!”“不想做!”等掛在嘴邊,這些現象都是由于無力感造成的。那些不知不覺的無力感,可能是因為性格原因、曾經的失敗經歷,無意識“學到的無力感”,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孩子的無力感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1.父母管控太多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從小到大什么都是父母安排的,如選擇哪一所學校、進入哪個班級、選擇什么樣的興趣班,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往往都不會得到父母的支持。因為,自己的選擇在父母看來沒什么意義,大部分的孩子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很多孩子學興趣班都是媽媽喜歡才報的。記得有個男孩告訴筆者,媽媽非要給他報美術班,他自己不喜歡畫畫,而是喜歡跆拳道,但媽媽覺得自己比較調皮,學了跆拳道會更加安靜不下來,最終選擇畫畫來給他“收收性子”。還有的孩子表示自己一點自由都沒有,就連要穿的衣服、吃的零食、學習用具都是媽媽幫其選擇的。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會讓孩子充滿無力感,總覺得生活沒有意思,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畏首畏尾,從而失去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2.父母忽略過程
現在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對于父母來說,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事占去了太多的時間,于是很多父母無法擁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相處。與此同時,家長忽視了很多“小問題”,只看到成績這個“大問題”。父母應對孩子內在的美德、快樂和健康多一些關心,至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子女的那份無私的愛,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進步和成功的,而每一個孩子自身也帶著天生的學習動力,只是成人的不認識而導致孩子喪失了學習動力。如果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都能真正地接納孩子、尊重孩子,多一些耐心,用良好的情緒和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那么每一個孩子一定都能在學習的道路上穩步前進。那樣的話,孩子必定不會再缺乏學習動力。
結 語
學習動力藏在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只有把它激發出來,孩子的學習效率才會提高,也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無論施加的外在推力多大,都遠遠不及內在的動力更能推動孩子的前進,只有巧妙地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孩子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韓利萍,陳立偉.雙重視域下暴力鏡頭對兒童攻擊行為影響研究——從心理學與傳播學視角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05):38-41+123.
作者簡介:李阿敏(1985.10—),女, 江蘇泗洪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與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