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顥,姜海華,王新偉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由于病人對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導致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多和巨核細胞產血小板障礙[1]。阻止血小板過度破壞和促進血小板生成是治療ITP的兩個重要方面。糖皮質激素是治療ITP的主要藥物,由于長期服用潑尼松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目前關于ITP的專家共識把短療程、大劑量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放在常規(guī)劑量潑尼松之前進行推薦[2]。盡管短療程、大劑量的DXM方案能取得更高的治療反應率及更短的達反應時間,但停止治療6個月后仍有約50%的治療反應者再次復發(fā)[3-4]。因此,篩選大劑量DXM遠期療效的預測指標有助于對潛在的復發(fā)病人進行早期干預。Th17細胞是分泌IL-17等細胞因子的CD4+T細胞亞群,多項研究表明ITP病人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增高,并與ITP的發(fā)病密切相關[5-7]。本研究通過檢測大劑量DXM治療前ITP病人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探討Th17細胞在預測短療程、大劑量DXM長期療效中的價值。
1.1臨床資料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汝南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原發(fā)初診ITP病人42例,診斷依據文獻[1],并排除其他繼發(fā)性疾病。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齡36歲(18~58)歲;中位血小板計數(PLT)12×109/L [(1~35)×109/L]。本研究得到汝南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或其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案連續(xù)口服DXM 4 d,每天40 mg,不進行維持治療;如停止治療1周后PLT仍低于30×109/L,或仍有出血癥狀,再予DXM (40 mg/d),口服4 d。
1.3療效判斷標準完全反應(Complete response,CR)定義為治療后PLT ≥ 100×109/L且無出血癥狀;有效(Response,R)定義為治療后PLT ≥ 30×109/L且至少為基礎PLT的2倍,同時無出血癥狀;無效(No response,NR)定義為治療后PLT<30×109/L或PLT不到基礎值的2倍或仍有出血癥狀;持續(xù)反應(Sustained response,SR)定義為取得治療反應后6個月內PLT≥ 30×109/L且無出血癥狀。
1.4試劑與儀器胎牛血清、RPMI-1640培養(yǎng)基購自美國Hyclone公司;佛波酯、離子霉素購自美國Sigma公司,布雷菲德菌素A購自美國Alexis公司;PE-Cy7標記的抗人CD3抗體、FITC標記的抗人CD8抗體、PE標記的抗人IL-17A抗體、Cytofix/Cytoperm試劑盒均購自美國BD公司;FACSCanto Ⅱ 型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D公司產品。
1.5Th17細胞比例測定采集治療前的ITP病人空腹靜脈血5 mL,肝素抗凝,于無菌條件下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提取單個核細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yǎng)基調整單個核細胞密度為4×106/mL。取單個核細胞懸液1 mL加入24孔培養(yǎng)板,再依次加入佛波酯、離子霉素和布雷菲德菌素A,使其終濃度分別為50 ng/mL、1 μg/mL、3 μg/mL,將培養(yǎng)板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孵育4 h。收集細胞,加入PE-Cy7標記的CD3抗體和FITC標記的CD8抗體各10 μL,避光孵育15 min;然后按照Cytofix/Cytoperm試劑盒說明書固定、破膜,加入PE標記的IL-17A抗體孵育30 min,最后用PBS洗滌細胞2遍后上機檢測,計算CD3+CD8-IL-17A+細胞(Th17細胞)占CD3+CD8-T細胞的比例。

2.1ITP病人的臨床療效42例初診ITP病人接受大劑量DXM治療后,CR 20例(47.6%),R 13例(31%),NR 9例(22.4%)。33例取得治療反應的病人(CR+R)中,SR 15例(45.45%),6個月內復發(fā)18例(54.55%)。
2.2ITP病人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與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關系比較治療前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在SR組病人與復發(fā)組病人之間的差異,如圖1、圖2所示,復發(fā)組 (Relapse) Th17細胞比例顯著高于SR組[(1.50±0.46)% 比 (0.93±0.24)%,P<0.01]。

圖1 ITP病人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與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關系

注:Th17細胞群(灰色)為CD3+CD8-IL-17A+,A為1例SR病人流式圖,B為另外1例SR病人流式圖
圖2代表性Th17細胞流式分析圖
2.3ITP病人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對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預測價值由于ITP病人初診時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與大劑量DXM的長期療效有關,進一步采用ROC評價Th17細胞比例是否有助于判斷大劑量DXM的長期療效。如圖3所示,初診時Th17細胞比例預測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57(95%CI0.717~0.998,P<0.01),cut-off值為1.235%,此時敏感性為77.8%,特異性為93.3%。

圖3 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對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預測價值
傳統(tǒng)觀點認為,自身抗體介導的血小板破壞增多是ITP的主要致病機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失調的細胞免疫也參與ITP的發(fā)生發(fā)展,如ITP病人外周血存在Th1/Th2及Th17/Treg細胞比例失衡[8]。Th17細胞分泌特征性的促炎細胞因子IL-17,而在包括ITP在內的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外周血中Th17細胞及IL-17水平升高[7,9-10]。Yoh等[11]通過轉基因技術成功構建Th17細胞上調的小鼠模型,觀察到Th17細胞比例上調可促進抗血小板自身抗體產生。
糖皮質激素是初治ITP病人的一線治療方案,研究表明短療程、大劑量的DXM方案較長療程、常規(guī)劑量的潑尼松方案有更高的治療反應率,且感染、高血糖、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強的松方案[4]。在本研究中,初治ITP病人對大劑量DXM的總體反應率(CR+R)為78.6% (33/42),6個月后仍有45.5%(15/33)的病人維持治療反應,與既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4]。大劑量DXM可校正ITP病人外周血中失調的Th17/Treg細胞比例[12],提示下調Th17細胞是DXM治療ITP的途徑之一。筆者觀察到,對大劑量DXM持續(xù)反應的ITP病人初診時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低于取得治療反應但6個月內復發(fā)的ITP病人,表明治療前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與DXM的長期療效有關。采用ROC進一步評價Th17細胞比例對大劑量DXM長期療效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曲線下面積為0.87(P<0.01),表明初診時外周血Th17細胞比例有助于預測大劑量DXM的長期療效。
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納入的樣本量偏少,統(tǒng)計效率相對較低;二是多數ITP病人的隨訪時間截止到取得治療反應后的6個月,無法評價Th17細胞比例對大劑量DXM方案更長療效的預測價值。因此,尚需大樣本的病例研究和更長的隨訪時間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