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9)
隨著國際合作的日益深入,國際格局正悄然發生改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發展戰略的實現與國家形象直接相關。[1]近些年,少數西方國家出于某種不正當的利益“妖魔化”中國,鼓吹“中國威脅論”,對我國形象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電視紀錄片這種大眾傳播媒介,比其他節目更具真實性,可以通過蘊含的理念讓世界對中國形象的認知更立體、更豐富、更客觀。電視紀錄片《一帶一路》呈現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互聯互通、產業合作、人文交流、生態合作等方面的重要進展,以小故事闡述大戰略,用事實印證了“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是研究我國國家形象及其塑造手法的正確選擇。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基本停留在“畫面+解說詞”模式中,隨著先進的創作理念的引入,故事化敘述方式逐漸融入到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紀錄片的故事性不是虛構的,而是在真實素材的基礎上,以一種更能吸引觀眾的方式將事實表現出來,使真實的故事更生動形象、更具說服力。在《一帶一路》中,有許多扣人心弦的小故事記錄了普通人的生活,符合觀眾的情感訴求,容易產生共鳴,同時也深刻反映了國家形象。第二集《互通之路》用5分鐘講述了蒙古國布爾根縣供電公司經理阿由西和新疆青河縣塔克什肯鎮供電所所長王叢新在長期共事中產生的深厚友誼,通過兩人的努力,蒙古國邊境人民用上了穩定且低廉的“中國電”。《筑夢絲路》向觀眾講述了9歲的巖龍(緬甸籍)每天都要跨越國境線,到中國境內的小學讀書,并且同樣享受義務教育,無形中體現了中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把絲綢之路打造成一條人文交流之路。
電視紀錄片不僅僅需要畫面提供直接信息,呈現直觀形象,還需要聲音傳遞間接信息,營造想象、聯想的氛圍,強化作品的紀實性。總體來說,電視紀錄片的聲音包括三個部分:同聲期、解說詞和音樂。
同聲期是指在拍攝電視紀錄片的同時記錄下來的與畫面有關的人或環境的聲音。巧妙地運用同聲期,能夠提升畫面的質感、增強紀錄片的審美情趣。在第五集《金融互聯》中,當介紹“中國城”熙熙攘攘的場景時,主創人員將中國商人葉萬龍向顧客介紹窗簾、討價還價的聲音展現給觀眾,還原了做生意的本來面貌,增強了作品的紀實性,給人以再現時空的真實感和生動性。
解說詞是電視紀錄片的主干,能夠很好地整合畫面信息。[2]解說詞的重要作用是補充和豐富畫面的內涵,表達抽象內容,揭示事物的深層涵義與價值。例如,在第六集《筑夢絲路》中,解說員用議論的手法闡釋了孔子學院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今天,以孔子的名字命名的孔子學院已遍布世界,成為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現實實踐。推動交流和文明互鑒,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的使命和時代主題。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離,以增進相互了解,攜手并進。”隨著畫面的呈現,配音員細膩低沉的嗓音向觀眾敘述了孔子學院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豐富了畫面的直觀信息。
相對于同聲期的客觀性,音樂更多地融入了創作者對作品中人物性格、內心情感以及環境背景的思考和感知,它是對畫面的補充、解釋和評價,有利于深化作品主題,強化藝術感染力。《一帶一路》十分注重對音樂的運用,將民族與大眾、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流行融為一體,既帶有濃郁的民族情調和地方特色,又彰顯國際特征,以此來表現“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意義。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新聞以其多種多樣的可視化作品吸引受眾的視線,數據可視化的關注度迅速得到提高。數據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再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一帶一路》大量運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如圖1),將復雜的數據以圖表或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受眾,給受眾直觀、清晰的觀看體驗。

圖1 中國外匯儲備量數據
圖1展示了中國外匯儲備量的巨變——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1.67億美元,居世界第38位;至2006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此后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圖1將枯燥乏味的數據轉換成直觀可見的圖片,既能反映總體情況,又能體現變化趨勢,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的形象。
公元前202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后來被命名為“絲綢之路”。中國作為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孕育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帶一路》集中展示了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路網長安——天山廊道起源及其沿線的古今往來,闡述出絲綢之路古老而厚重的歷史。
《一帶一路》在思想主題上沿著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展開,以此來反映沿線各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它往往通過具體的事物來呈現,如一艘沉船、一座古寺、一種貨幣等,以小見大,摒棄了“假大空”的腔調,起到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作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唐代詩人岑參對西域美景的最高禮贊,《筑夢絲路》在開篇即展現了《千回西域》恢弘的演出場面,此時解說詞這樣說道:“冰山雪峰、沙漠胡楊、洞窟飛天、樓蘭古城,變幻的場景復原著古代絲路的歷史記憶;蕩氣回腸的龜茲樂舞、雋永富麗的維吾爾族古樂《十二木卡姆》則傳遞著溢彩流光的絲路文化。絲路文化令人沉醉,事實上借助絲綢古道,東西方的文化往來交流遠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輝煌,也更為偉大。”《一帶一路》在展現歷史文化的同時加入現代元素,向觀眾昭示了當代開放的中國超越歷史的恩怨,以更加自信從容的態度迎接各方文明,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絲綢之路”被譽為中西方的交流之路。通過“絲綢之路”,世界逐步與中國建立了溝通的渠道,同時中國也以無比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世界,中國的開放也獲得了來自世界的回饋,西域的物種、宗教和音樂傳入我國,極大地豐富了古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
1967年,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地球村”這一概念。進入21世紀,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日益將整個世界聯系成一個密切的網絡,麥克盧漢眼中的“地球村”正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積極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尋找更多的合作機會。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審視當下國際形勢,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發出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信號,這是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的標志。《一帶一路》不僅用大量史料證明了“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了一個國家的強盛”,而且展現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與世界合作的態度,塑造了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開放中國。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外國記者提出的“中方如何看待有人將‘一帶一路’比作‘馬歇爾計劃’”的問題,外交部長王毅明確指出:兩者在實施意圖上有著明顯的差異,“馬歇爾計劃”通過美國援助恢復歐洲經濟,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工具,同時也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領歐洲市場。“一帶一路”倡議本質上是有關國家共同合作的平臺,是中國提供給國際社會的公共產品,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新型國際關系準則和21世紀地區合作模式。
紀錄片《一帶一路》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而是通過中國對外援建的項目(如表1)體現出“一帶一路”倡議徹底摒棄了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框架,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潮流。

表1 紀錄片《一帶一路》中我國對外援建/提出方案數量統計
近年來,中國始終履行承諾,積極幫助絲路沿線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共同繁榮。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中國方案”,旨在謀求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發展,彰顯出中國敢于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形象。
當今,很多紀錄片以宏大視角直接呈現我國的巨變,例如《永遠在路上》《超級工程》等,而《一帶一路》則以微觀視角間接表現時代進步,于潛移默化中呈現鮮明的時代特征。
地標性建筑是一個城市乃是國家的重要象征,第三集《光明紐帶》在介紹莫斯科河畔的現代化建筑時并未直接說明其高度、占地面積等硬性指標,而是通過三一重工制造的4臺超高壓拖泵的泵送高度來說明“中國制造”巨大的技術優勢。隨后,眾多高層建筑先后映入眼簾,背景音樂歡快明亮、富于動感,這樣的視聽語言隱含著時代飛速發展的寓意,也體現著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嘗試。第五集《金融互聯》通過對中國企業并購活動的講述,反映出金融機構在并購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暗藏涌動的商機,描摹出時代的風貌。
隨著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飛速前進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電視紀錄片塑造的國家形象正由破敗不堪、弱不禁風向充滿活力、日新月異轉變。《一帶一路》通過對城市、文化、現代建筑的立體透視,對主題進行生動闡發和深度提煉,再輔以見微知著的細節,講述了當今中國所特有的氣質,傳達出蒸蒸日上、穩步發展的大國形象。
2013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電視紀錄片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外宣方式,需摒棄舊理念,創造新思維。紀錄片《一帶一路》故事化敘述、視聽相結合、數據可視化等有益嘗試為媒體展現中國面貌、塑造國家形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