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墨西哥特約記者 劉旭霞

“羅馬”(Roma)在西班牙語里倒過來念就是Amor,是愛的意思。墨西哥電影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正是憑借這一部表達愛的電影《羅馬》贏得了奧斯卡三項大獎。《羅馬》取景地就在阿方索·卡隆出生和成長的墨西哥城羅馬區。《羅馬》的成功讓這里名聲大噪。《環球時報》記者從墨西哥南城驅車半個小時來到電影里呈現的羅馬南區的特佩吉街22號,只見絡繹不絕的游客在房子前面拍照留念。
重溫歷史的記憶
作為墨西哥城有名的中產階級社區,羅馬區擁有色彩繽紛的小別墅,在樹蔭掩映的小巷子里整齊地排列著,似乎在向游人訴說著涓涓往事。除了別墅以外,餐廳、咖啡館、二手書店、美術館在這里林立,有人說羅馬區是作家和藝術家聚集的嬉皮士領地,詮釋著追求非傳統生活方式的波西米亞精神。正因如此,羅馬區從20世紀初建立發展到現在,已成為眾多名人和游客著迷的地方。西班牙大師級電影制作人路易斯·布努埃爾就在這里拍攝了電影《被遺忘的人》中的一些場景,并在1951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說起羅馬區,墨西哥首都很多人對它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已經成為墨西哥的標志性文化領地。《羅馬》對上世紀70年代墨西哥的情景再現更是勾起很多墨西哥人的回憶,在那個時代,人們在那里哼唱悲歌,也凝聚歡笑。
阿方索出生的羅馬區建立于1903年,是墨西哥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化社區,也是當時中產階級的聚集地。在1910年到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期間,許多有錢人搬離了羅馬區,很多別墅則被當時革命軍隊將領占用。在此后的幾十年里,羅馬區不斷擴大,阿方索便是出生在新區羅馬南區。
羅馬區塑造了阿方索
在墨西哥城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羅馬”,年輕女傭克利奧為長期與丈夫分離的索菲婭一家工作,照顧著索菲婭的四個孩子,在等級森嚴的上世紀70年代,克利奧和索菲婭為了保護家庭,在政府支持的民兵與示威游行者之間艱難抉擇。克利奧與四個視為己出的孩子面臨生離死別。在隨后發生的沖突中,近2個月里大約有800多人死亡,成為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慘案。從此墨西哥走向了政局動蕩時期。
《羅馬》正是以這樣一個背景敘述故事,可以說正是羅馬區塑造了阿方索,是他所處的年代塑造了這部電影,而這部電影正喚醒人們心底的愛和對歷史的正視。如他自己所說,《羅馬》是關于一段塑造自我和塑造國家的時光,也是墨西哥長久轉型的開端。
那個動蕩的年代,很多墨西哥人都經歷過和影片里一樣的情節,女人在被男人背叛和拋棄后自立自強,保姆在家庭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等等。來自美國舊金山的格雷格對記者說,電影里展現出來的墨西哥保姆生活之前不了解,是電影引起他對墨西哥文化和歷史更加深入了解的興趣。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新聞傳播專業的兩名學生奧斯卡和羅德里格專程來到特佩吉街,實地感受電影中帶給他們震撼的故事。奧斯卡說:“這部電影畫面感非常強,鏡頭背后是1971年墨西哥厚重的歷史。影片呈現的這段歷史,我們在中學時就有所了解,如今通過電影進一步學習。這也引發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并引以為戒。”
回憶童年時光
循著電影女主人公克利奧的足跡,記者從特佩吉22號的阿方索家走到了他小時候的幼兒園。走在小巷中,記者仿佛看見旅墨英國超現實主義女畫家利奧諾拉·卡林頓在這里仰頭思索,或是墨西哥作家何塞·埃米略·帕切科在這里閑庭信步,一股濃郁的藝術氣息彌漫開來。
快到幼兒園,遠遠就可以望見綠色的大門和紅色的窗戶上方豎著一個標牌,上面印著幼兒園的名字“KinderCondesa”。就是在這里,阿方索接受了羅馬區給他的啟蒙教育,他記憶里的保姆在這里接他放學,也成為他們感情交流的主要地點。
接受采訪的幼兒園老師名叫安赫麗卡,她說:“阿方索親自來到我們幼兒園,原來他在這里讀的幼兒園,并且要拍一部關于他童年的電影。”安赫麗卡說,校園現在的布置和阿方索兒時記憶里的沒有多大變化,阿方索告訴她,他在這里度過了非常幸福和難忘的童年生活。后來幼兒園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場景布置,阿方索團隊在這里進行了35天的拍攝工作。
安赫麗卡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也是在這個幼兒園讀書,這部電影很多場景都喚起她對自己童年的美好回憶。“午餐時學校發給小朋友的一種叫chaparrita的飲料,有葡萄味的,有橘子味的,也有菠蘿味的,現在想起來都很香甜。”電影《羅馬》的成功,讓幼兒園感到驕傲,在得知《羅馬》獲得奧斯卡10項提名的第二天,幼兒園立刻在大門口張貼了喜報,引以為豪。
“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童年的阿方索是屬于羅馬區的,羅馬區如今是屬于阿方索的,因為他的《羅馬》,羅馬區才會讓更多人知道。”安赫麗卡說。提起1985年那場地震,安赫麗卡則表示,羅馬區遭受了最大的損失。居民為了尋找更加安全的居住環境,羅馬區再次被拋棄。直到進入21世紀,與羅馬區毗鄰的康德薩區不斷發展商業,羅馬區隨之也被帶動發展起來。▲
環球時報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