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亞洲人都會功夫,黑人最先一命嗚呼,德國人總是納粹……”“德國之聲”3日公布一份有關“好萊塢電影中外國人形象”分析報告稱,從20世紀初期好萊塢創(chuàng)立至今,好萊塢電影對非白人族裔的形象充滿偏見。
“德國之聲”對超過6000部好萊塢電影進行分析研究,并在其他研究機構的信息基礎上寫出該報告。報告稱,在早期好萊塢電影中,亞裔角色要么是不懷好意的反派,要么是像《蒂凡尼的早餐》里國吉先生那樣的“丑角”——滿口暴牙、別扭英語,被指故意嘲諷日本人。該片還使用好萊塢“涂黃臉”手段,讓美國白人演員通過化妝扮演日本人。“涂黃臉”的手法至今還存在于好萊塢,如電影《云圖》《奇異博士》等。此后到上世紀60年代左右,一度盛行強大白人角色與弱勢亞洲女性戀愛的題材;70和80年代,李小龍和功夫片塑造“亞洲人都會功夫”的刻板印象;20世紀后期,亞裔角色經常是學者、醫(yī)生或某種技術專業(yè)的“書呆子”。
該報告稱,早期好萊塢電影也經常使用“涂黑臉”手段。直至今日,黑人形象經常是具有威脅性的,黑人女性角色通常聒噪輕浮,黑人角色往往是主角的好友。
拉丁裔是美國最大的少數(shù)族裔。分析顯示,自2000年以來的2682部好萊塢電影中,拉美角色總是被塑造成性感誘人的形象。此外,德國人總是被塑造成“納粹”或超凡科學家;英國人則是反面角色,性格沉悶乏味,且英國似乎只有倫敦一個城市。至于俄羅斯人,在好萊塢電影中總是被塑造成“戰(zhàn)斗民族”,且總是倒霉,或成為叛徒。不過“德國之聲”也援引其他報告數(shù)據(jù)稱,美國電影業(yè)正朝著種族平衡的方向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