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帥 王敬 霍晶 劉辰琛 朱華 劉猛
【摘 ? 要】 課程改革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以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主干課程《土地資源學》為例,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與對策。本文的研究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校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轉型;教學改革;土地資源學
Cours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in Land Resource based on Transition of College
Tian Shuai ? Wang Jing ? Huo Jing ? Liu Chenchen ? Zhu Hua ? Liu Meng
(College of Great Wal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071000)
[Abstract] Course reform is the main contents based on transi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Land resource is the main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land resource as an example, by mean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urs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s] transition;teaching reform;land resource
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地方的發展與進步。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我國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遠遠不能滿足。為應對這一問題,教育部等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從指導思想、任務、配套政策和推進機制等方面指導地方本科高校進行轉型改革[1]。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傳統本科教學形式,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土地資源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重要的主干課程,其內容龐雜,幾乎涉及本專業大部分課程,導致教師教學與學生掌握有一定困難;理論性內容較多,內容較為抽象,不利于應用性教學與實踐;課時量有限,教師的課上教學與學生課上學習時間受到限制;教學多為傳統講授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全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背景下,基于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突出實踐與應用性、培養學生能力的土地資源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有重要的意義。
1 ?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研究
《土地資源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其也是學習其他專業相關課程的基礎。其主要以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目標,講授土地資源的要素基礎、分類與分布規律、調查與評價以及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 [2-3]。《土地資源學》幾乎涉及本專業大部分教學內容,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的組織要求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注重實踐與應用性,以更好的適應轉型人才知識的需求。
1.1 ?以土地資源利用過程為主線,教學內容模塊單元化
第一,土地資源學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因此,將土地資源利用過程歸納為“要素基礎認識—類型與分類分析—調查分析—評價研究—利用研究—保護與管理”。基于此利用過程主線,可以使學生對于土地資源學課程內容體系的認識更加清晰與深刻。
第二,對利用過程內容進行模塊單元化。共分為6部分模塊單元,即要素基礎模塊、類型與分類模塊、調查模塊、評價模塊、利用模塊、保護與管理模塊。后一個模塊內容以前一個模塊內容為基礎,同時,每一個模塊又是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模塊間形成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教學內容體系。如“土地資源利用”模塊,其以“評價模塊”結果為依據,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研究;“土地資源利用”本身又是獨立的教學單元,其教學內容通過一種理論(系統論)、一種方法(可持續土地利用)、兩種手段(土地利用規劃手段、監測手段)共四部分內容完成模塊單元教學內容的構建,最終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1.2 ?優化及精講教學內容,體現講授內容層次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講授內容進行優化、精講?;谕恋刭Y源學知識龐雜、課時量有限等,將知識體系進行分類及優化,包括已經有的或陸續將以一門課程形式學習的內容(如《地質地貌學》、《土壤與土地資源調查》、《土地評價》等)及課程本身重點內容(土地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土地人口承載力、土地可持續利用等)。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已開設及后期陸續開設的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簡化,如土地構成要素中“地質地貌要素”學習時,由于學生已經學過《地質地貌學》,故略講之;對于“土地資源調查”內容,之后將開設《土壤與土地資源調查》,故僅講述基本的調查程序、內容、技術,使得學生對于調查有初步知識的掌握,理解本部分內容在土地資源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方法,不進行特別專業的技術性教學。“土地(資源)類型”是《土地資源學》的重點內容,對于后期其他專業課的學習以及學生野外實習實踐有重要的作用,講授中從定義、特征、分類、分布規律等對進行精講,使得學生有深入的認識,并最終掌握。
1.3 ?運用典型案例,突出教學內容實踐應用性
案例是課程理論內容的形象、直觀體現,能很大程度上解決課程內容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同時,通過案例,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應用相聯系,對于開闊學生眼界、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案例在課程教學過程有重要意義[4-5]。
基于《土地資源學》模塊化單元教學體系、知識重難點,廣泛收集、優選代表性案例。選擇過程中,遵循“緊扣教學內容、典型區域、典范樣本、成效顯著”等原則進行,資料來源包括期刊論文、新聞報道、研究報告等。選用案例如遼寧省南部丘陵區土地要素及類型分析、秦嶺山地土地類型演替、西南丘陵區耕地適宜性評價、山東省西北部土地資源生產潛力計算、河北省前南峪小流域治理、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礦土地復墾、貴州省花江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如在“平朔露天煤礦土地復墾”教學案例中,針對復墾中的排土場工程、農業利用工程等,設計土地條件分析、復墾調查與評價、可持續土地利用等教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2.1 ?課上課下學習相結合
針對大學生有一定的課余時間及學習能力,采取課上課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主要結合目前網絡課程資源,如專業相關網站、高校精品課、網絡課程在線平臺等,進行資料的查閱、課程在線學習,達到預習及復習的目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課下通過土地資源網、生態修復網、相關高校精品課、愛課程平臺等查閱資料與學習,激發興趣與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
2.2 ?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重視互動交流,教師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注重由知識向能力的提升,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重要作用[5]。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教師基于教學目的,遵循前述案例選擇原則,優選典型案例,引起學生興趣;其次設計相關問題,學生思考并給出基于自己認識與理解的答案;最后,教師給出案例的實踐方法,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通過此教學過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特別是通過點評學生答案,針對性的指出學生知識與思路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及形成土地資源學的思維方法與模式,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授“土地可持續利用”內容時,選用河北省小流域治理典范—“前南峪小流域治理”為案例,針對當地自然條件,提出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土地利用問題;針對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之后,教師講解當地的治理與利用實踐經驗,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表揚學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指出存在問題及欠缺的方面。通過這一過程,學生既鞏固了知識,也學習了分析方法,形成了書本理論——案例實踐——形成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培養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2.3 ?基于小組協作的教學法應用
協作學習是為達到學習目的,以小組形式組織,通過任務分解、個人學習、小組學習、任務完成,最終獲得最大化個人與小組學習成果[6]。協作學習對于學生個體思維、溝通協作、創新性思維等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相關教學任務,進行小組協作學習完成。具體操作過程包括:首先,組織小組學生進行討論,理順思路,布置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任務進行資料查詢等學習過程;小組協作學習,最終完成學習任務。如在進行“區域土地資源利用”學習時,小組首先針對學習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區域條件、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利用問題分析、土地利用對策等內容,并將其進行任務分配;之后,學生進行個體學習,包括深入分析教材,查閱其他資料等,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最后,小組成員進行協作,通過溝通、討論,將個體學習成果匯總,最終完成區域土地資源利用學習任務。
3 ?結語
土地資源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門主干課程,為適應地方高校轉型的需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其進行教學改革非常必要。如何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是課程改革面臨的重要內容,本文將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相關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與手段。隨著地方高校轉型的深入,土地資源學教學應更加突出工程應用性、實踐性,以不斷適應未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彥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 ? ?究,2015,(10):82-86.
[2] 趙華甫,吳克寧,黃勤,等. “土地資源學”國家級精品資源? ? ?共享課建設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4,(2):39-42.[3] 劉黎明.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曉琳,陳愛梅.參與式教學法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 ? ?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0(4):48-51.
[5] 候迷紅,范富,宋桂云,等. 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 ? ?踐與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 ? ?(19):77-79.
[6] 楊微. 協同學習模式下日語精讀課程教學模式[J]. 延邊教? ? ?育學院學報,2018,3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