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飛快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人們更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新鮮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嚴重不足,甚至更傾心于外來文化,致使許多傳統文化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令人可喜的是“十九大”及時提出了“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創新地繼承傳統文化”的指示。
作為初中教師,我們不妨借助古詩文教學,來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領略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下面筆者就古詩文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向初中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文講究含蓄蘊藉,一般需要深入挖掘才可以從文本中了解這些。筆者發現,從文本背景入手,從古人寫作文章的特定背景和人生經歷中,能更快、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真實思想和人文情懷,從而更好地認識古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來領略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
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這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游記,著名的“永州八記”之四,文本不長,但學生初讀文本未必能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但如果我們從寫作背景入手,學生很快就能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懷。從背景資料可知,柳宗元遭遇“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革新)而遭受貶謫,他被貶到遙遠的永州,柳宗元內心苦悶抑郁是可知的,他把內心的政治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來排遣內心的失落苦悶。通過這些背景介紹,學生很快就了解了這些歷史文化知識和古代知識分子特有的人文情懷:遭遇挫折,要學會從山水之間排遣精神上的壓力,從山水中汲取精神上的營養。這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體現,應引導學生領悟這種傳統文化的精髓。
古人比較講究誦讀,蘇軾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可見多讀多思就會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對古詩文的學習也應該如此,要沉潛到文本中,用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讀傳達出對詩文的理解,并好好地背誦,認真地探究文本的內涵,這就是所謂的涵泳美讀。
如學習杜甫的《春望》,筆者建議好好地朗誦,尤其是沉入詩歌中,有感情地誦讀,學生在美讀的過程中,讀到“國破”“草木深”“濺淚”“恨別”“驚心”“烽火”“白頭”等,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國家深處危難,黎民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慘象,體會到作者深沉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從而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經典浩如煙海,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受到傳統文化的熏染,大力弘揚傳統美德,提高自身修養和傳統文化素質,我們不妨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拓展延伸,可以多讓學生接觸、了解更多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些拓展可以是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也可以是和文本相似風格的別人的文章,辨析鑒賞,加強傳統文化的認識;亦可以走進作者的寫作情境,切身體會作者的思想,促進傳統文化教育。
如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章,主要以對話的方式記述,非常適合學生現場表演。筆者事先讓學生自己準備好課本劇的角色扮演,然后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自導自演,其他學生觀看并加以評議,雖然學生演得一般,評議的語言也沒有深度,但他們對這個環節的表演和評議是認真對待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表演和評議,更深入地走入作者的寫作情境中,他們認識到古人崇尚誠信,這是立世之本;講究禮節,這是處世之道。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學習并把這種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古詩文語言晦澀難懂,我們不能按照一般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多注意穿插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強對傳統美德、思想觀念的熏陶。可以是詩歌朗誦比賽,可以是角色表演,可以是辯論比賽,可以是綜合性學習活動等。
如學習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之后,我們在八年級下冊安排一次古詩綜合性學習活動,分組把讀過的詩歌分門別類制定成一個專輯,可以是離別詩,可以是山水田園詩等比較大的類別。當然也可以更加細化,比如登高詩、寫春景的詩、寫花的詩等。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把自己找來的古詩進行評注、賞析,最后再把所有成員的作品合為一體,設計封面、插圖等,也可以寫序記述組員的編輯過程。這個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中都感悟到詩歌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感受詩人不一樣的情趣逸致,受到傳統文化的熏染。
曾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宣言,我們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吸取孔子的智慧。是啊,這些先賢、智者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們豐厚的學識,深厚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是留給我們后人豐富的精神滋養。我們要好好指導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牢固根植于學生心中,并能創造性地把它發揚光大,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永遠屹立于世界的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