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身邊的事物,能大膽自由地寫自己想說的話。引導、激勵他們做生活的主人,從生活中去捕捉寫作的素材,發現寫作的源泉,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我們的學生平時缺乏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寫的作文往往脫離實際,作文成了無源之水,使得他們對作文毫無興趣,一到作文課就害怕、緊張、咬筆頭, 一副痛苦不堪的模樣,因為他們找不到素材,不知寫什么,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
觀察是寫作的前提,只要你學會仔細觀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就能寫出內容生動、具體的文章。 記得有一天打了預備鈴后,我正走在去教室的路上,這是一節作文課,我有意來檢測一下學生的觀察力。當正式上課的鈴聲一響,我便走進教室,先掃視了一遍教室后走上講臺,把書本輕輕地放在講臺上,認真地對同學們說: “上課 ”。 等同學們坐下后,我問他們: 你們剛才看見老師干什么了?有的同學目瞪口呆,被老師問住了,因為他剛才在開小差,沒有觀察。我讓舉手的同學說,有的同學說: “ 老師剛才走進教室說上課”;有的同學說:老師剛才輕輕地走進教室,先把手上的書本放在講臺上看了看同學們,然后對我們說:“上課”。我抓住契機,讓學生評議這兩個學生誰說得好?一個同學說:后面這個同學說得好一些,因為他說得比較清楚。 我告訴學生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也就是觀察要仔細、要有一定的順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 于是,我把剛才所做的重復了一次,再讓學生說。 這樣,學生由于觀察得比較細致,說得比之前的清楚多了,于是,我馬上讓學生寫下來,學生興趣濃厚。
學生例文1:
正式鈴聲向后,老師從門外非常嚴肅地走進來看了看同學們,再把課業本悄悄地放在講臺上,說: “上課。”
學生例文2:
上課鈴響后,老師就從門外悄悄地走到教室門口并站了一會兒,看了看我們后就嚴肅地走上講臺,把課本輕輕地放在講臺上,對同學們說:“起立。”
這兩個同學觀察得都非常仔細,能抓住老師細微的動作描寫得非常真實、清楚。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會了觀察,懂得了觀察不僅要認真還要仔細,寫起作文來才會條理清楚、內容具體生動,才會覺得有內容可寫。 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起來了。 我趁熱打鐵,當天晚上就讓學生寫作文,要求學生認真、仔細觀察,把觀察到的、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如實地寫下來。 學生興趣很大,觀察得細致,寫得也很認真。 例如有一個同學寫到:“晚飯后,我回房間寫作業,突然聽到非常低微的嘎吱聲,我回頭一看,只見房門被慢慢地推開, 我想這一定是媽媽進來看看我的學習情況,但又怕影響我,才會這樣慢慢地開門。 果然沒有猜錯,只見媽媽推開門后輕手輕腳地走進來,悄悄地坐在我旁邊,微笑著對我說“作業會做嗎?” 我笑著對媽媽說:‘沒問題,我都會做。’媽媽高興地笑了。”這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內外各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捕捉寫作素材,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1.開展讀書活動
我國燦爛的文學寶庫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并指導他們積累好詞、好句,培養他們從小就愛看書,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我在班里開設了一節閱讀課, 每次閱讀課上我都先讀一篇我事先選好的文章或講一個有趣的故事調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感到讀書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增長見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 在學生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后,我讓他們自由地閱讀,可以閱讀自己從家里帶來的書, 也可以閱讀班級圖書角里的書等,學生興致很高,很快就投入到閱讀的喜悅之中了,他們有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有的愁眉苦臉,有的邊看邊發出喝彩聲,還有的自言自語,把自己也融入到故事情節之中了。 在學生閱讀完后,我讓他們先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再由每一個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談自己的讀書感受。 最后,我讓同學們把自己的讀書感受寫下來。很快,一篇篇內容充實、感人的讀后感躍然紙上。 顯然,學生通過認真地閱讀,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寫起作文來自然就有內容可寫,就不覺得難了。
2.結合學科教學引發寫作之源,激發寫作之趣
例如,在教思品課《美麗的家鄉》一課時,可讓學生課前向父母了解一下自己家鄉的情況,了解的方式不限,可以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進行采訪,可以上網查找,也可以通過查看家里的一些照片等方式進行了解,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家鄉的情況寫下來,在班里與同學分享。在語文教學中,可利用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3.結合感恩教育引發寫作之源,激發寫作之趣
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的道理,并能從感恩中感受到其中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學會感恩、學會做人。讓學生在家里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讓學生在家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認真地學習,一遍不行就兩遍,直到學會才肯罷休。 他們有的學會了掃地,有的學會了洗碗,有的學會了洗衣服,有的學會了自己穿衣服、疊被子, 甚至有的還學會了煮飯、煮菜等。孩子們參與了整個過程。 有的家長還為孩子拍攝了許多精彩的照片,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做家務活,還收獲了勞動的體驗。緊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學做家務的體驗寫下來, 學生寫得非常真實、具體,還有不少的同學參加了學校舉行的我學會了一項勞動技能為內容的作文比賽, 并分別獲得了學校的獎勵。
又如:結合父母的生日、三八婦女節、感恩節等讓學生為自己的親人、老師、朋友等親手制作一份感恩賀卡送給他們,并讓他們觀察當他們收到你制作的賀卡時,他們的表情是怎樣的?他們說了什么?事后,有的同學說:“當媽媽收到我制作的禮物時,非常高興,還表揚我不僅禮物做得好,還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 有的同學說:“當媽媽收到我制作的禮物時,表情非常開心,還說等六一兒童節到了的時候,媽媽也送一個禮物給你。”通過活動,孩子看到了媽媽那充滿感激的表情,聽到了媽媽那溫馨而親切的話語,讓孩子在頃刻間感悟到了親情、感受到了溫暖。于是,我讓學生以 “賀卡”為題寫了一篇習作,效果不錯。
4.結合春游活動引發寫作之源,激發寫作之趣
結合春游活動,我讓學生構思一次春游的路線,并畫出來或寫下來,要求寫出春游的時間、地點和過程,活動時要注意的地方,如:衛生、安全方面等,再設計一個表演節目單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春游后,我抓住契機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等。讓學生制作一張春游手抄報。學生非常愉快地完成了作文任務。
通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體驗生活,并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使他們有感而發、積極寫作,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感觸很多,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等猶如溪水般源源不斷地從腦海里涌出。學生覺得寫作文不難了,寫作興趣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