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引入問題引導模式,符合學生學習認知成長要求,體現主體教學意識。教師要深入教材展開深度解讀,給出針對性引導,讓學生找到問題設計起點,啟動問題導引模式;教師為學生創設多種互動學習機會,讓學生主動展開問題探究,進入到問題情境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突破訓練,促進學生學習思維深潛,完成問題認知構建,形成嶄新學力基礎。
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深入教材展開深度解析成為必然選擇。教師設計閱讀問題,利用問題調度課堂教學,這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有創新意識,展開創新探索。首先,不妨改變問題設計主體,讓學生參與到閱讀問題設計之中,可以成功啟動學生問題意識;其次,對閱讀問題設計展開優化處理,體現問題層次性、改變問題呈現方式、精選問題投放時機,都可以獲得豐富調動效果。
發動學生展開閱讀質疑活動,不僅能夠極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維,還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教學推動力。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天馬》,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并提出閱讀疑惑問題。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內容,質疑問題不斷涌現。如:旅游局為什么要把天馬作為中國旅游的圖形標記呢?作者為什么對天馬進行細致描寫?主要抓住了天馬哪些特征呢?為什么天馬的尾巴上要打一個結?從天馬這個標志中,我們能夠看到什么樣的精神呢?教師對學生質疑問題進行整合,然后組織學生對重要問題進行集體研究。學生有不同閱讀感知,對問題也有不同見解,課堂討論極為熱烈。教師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統一要求,而是對學生的個性理解給出積極評價。
教師讓學生自由閱讀文本,并提出自己的個性問題,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發動契機。對學生質疑問題展開集體研究,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師生互動頻繁,學習效果值得期待。
“學然后知不足。”這是問題產生的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之后,需要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解讀活動。常規教學中,教師大多會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因為組織松散,學生學習思維受到一定束縛。因此,教師在問題分析解讀過程中,不妨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機會,讓學生在交互中找到思維出口。課堂辯論、質疑釋疑、材料整合、案例解讀、數據處理、課堂演說、觀點展示等,都是可以選擇的合作互動形式,教師需要作出合理安排。
《唱臉譜》是一首歌詞,很多學生都比較熟悉。教師在課堂之初,讓會唱的學生現場歌唱這首歌。教師對歌詞內容進行集中講解,學生理清了文本內容。為調動學生深入探究學習思維,教師為學生布設了一個互動學習活動:學習小組之間兩兩結對,形成比賽對子,圍繞文本內容,兩隊輪流出題讓對方回答,如果對方回答不出來,要接受處罰,如果對方回答正確,要轉換攻防。教師公布活動方案之后,學生聽說有比賽活動,都顯得極為興奮。認真閱讀文本內容,查閱教輔材料,設計閱讀問題。比賽正式開始,教師重點講解了比賽規則,學生快速進入比賽場地。“第一段中‘美極啦,妙極啦,簡直頂呱呱!’是什么人說的話?”“為什么竇爾敦是藍臉,而關公卻是紅臉呢?”……學生積極應對,課堂氣氛火爆起來。 一個對抗賽,將學生問題意識激活了,學生通過深度解析文本內容,設計出不少具有個性的閱讀問題,極大提升了閱讀品質。學生進入到問題情境之中,其閱讀感知更為深刻而有形。
學生集合集體力量解決了問題,如何對問題結論進行歸結處理,需要教師給出積極的引導。閱讀問題不是獨立的個體問題,找到問題答案還不算完,還需要對問題答案進行審核、對比、分析,找到問題產生根源,理清問題應用路線,以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教師要給出延伸性閱讀訓練,對閱讀問題進行鞏固,以拓寬學生閱讀認知視野,提升其閱讀感知水平。
教師利用問題拓寬閱讀訓練,能夠無限延伸學生的思維長度。如教學《刻舟求劍》這篇寓言故事時,教師從寓意角度展開問題投放:刻舟求劍的故事真實性很小,作者為什么要編輯這樣一個故事呢?他準備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學生拿到問題后,自發展開集體討論。有學生認為,作者是想通過這個荒唐可笑的故事,告訴人們處理事情不能太過死板,需要根據變化的形勢作出針對性判斷。也有學生說,這則寓言故事,講述的內容是可笑的,但在我們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做事不知道變通,教條主義嚴重。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之中,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為學生投放了思考問題,發動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展開思考。從學生觀點展示情況可以看出,教師問題設計是比較適當的,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啟迪更為豐富。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調動學生探索問題主動思維,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圍繞問題設計、投放、解析、歸結展開教學探索,提升學生閱讀感知品質,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成就閱讀認知基礎。問題具有導引功能,這是最需要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師利用問題推動教學進程,學生思維調動順利自然,助學效果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