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顧名思義就是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閱讀。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中高年級,主要任務就是開展閱讀活動。小學生正處于培養閱讀熱情的初始階段,然而他們思維發展水平較低,經驗積累較少,缺乏閱讀方法,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具體施教時,教師要開拓視野,更新引導方式,深入挖掘閱讀資源,傳授學習方法,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文本感知能力,促使學生主動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以主題單位進行組合,每篇課文也都有一定的主題,這就為主題導讀提供了可能。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如果直接讓學生閱讀文本,他們很難精準把握文本主旨,尤其是一些寓言故事類的文章,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吃力。針對教學現狀,教師應優先鉆研教材,掌握文本線索、主題,撰寫教案。教師只有深度挖掘文本主旨,才能給予學生更精準的指導、點撥,才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學習內容。
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梅花魂》,這篇文章通過介紹梅花的品性,展現了祖父對梅花的熱愛,同時也表達出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教師首先對文本有了準確把握。接著,教師根據文本主題開展導讀活動:“大家喜歡梅花嗎?這種花有什么象征含義?由梅花的精神品質你想到了什么?請你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熱情高漲,將自己的認知表述出來。教師巧妙地借助主題導讀的形式,讓學生把握住了文本學習視角,閱讀學習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
小學生閱讀水平低,難以準確把握文本主旨,這是學生存在的認知短板。教師要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全面把握,在此基礎上,從文本主題這個角度出發,對學生開展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快速走進作者內心,抓住文章中心。
小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思維能力,事實上,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是最活躍的,關鍵看教師如何挖掘。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設置思考問題是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最高效的。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設計一些思考性問題,幫助學生快速啟動思維,進入閱讀狀態。設置問題時,教師要秉承一定的原則。首先是目標性原則。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一致,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能夠順利突破學習重難點;其次是系統性原則。問題之間必須有必然聯系,有一定邏輯關系,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嚴密;最后就是層次性原則。小學階段學生認知呈現階梯發展趨勢,個性差異明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需要,讓不同群體學生都能夠找到閱讀的思路。
學習《晏子使楚》時,為讓學生快速把握文本內涵,教師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教師用問題展開引導:晏子是誰?他為什么要出使楚國?在出使過程中他遇到了哪些事情?最后又是怎么解決的?教師列出一組思考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不可能全部消化,但問題的引導意圖很明顯。從這些問題中,學生逐漸進入到文本核心。通過優化問題設置,教師引領學生抓住文本內涵,延伸了閱讀教學維度。
問題是師生互動的紐帶,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助推力,能有效提升閱讀教學實效性,起到牽引思維、激活思維的作用的。教師在開展引導時,要綜合考量學生特點,教材特性,靈活多樣的采取不同的問題設置方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狀態。
結構是構成文本的重要因素。然而教學實踐中,文本結構常常被教師忽視,賞析語言、探究主旨,教師往往只是重視這方面的內容。整合文本內容材料和語言材料是結構的基本作用,它在文本中發揮的價值是巨大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文本結構進行探索,幫助學生理順文本思路。當學生對文本思路有了清晰把握,自然愿意閱讀文本,探究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文本主要講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誰,是如何敘寫的。這些都是閱讀時學生必須掌握的。只有掌握了這些內容,學生才能對文本有清晰的感知,才能形成閱讀認知體系。
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了讓學生站在更高點感知文本,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感知作者對雙龍洞的描繪。接著教師幫助學生理順文本結構: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文章中哪些內容有具體體現?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探討。因為已經對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因此,學生快速找到文本中關鍵性的句子或段落,劃分層次結構。在閱讀引導中,教師從結構層面展開引導,幫助學生迅速建立文本認知體系,學生抵觸心理降低,學習活動變得趣味無窮。
小學閱讀教學中,要想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本內涵,感知作者情感,對結構進行解析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語句的作用,這些內容學生必須明確。當學生對文本結構有了整體把握后,才能理順閱讀脈絡,才能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也才能確保閱讀的高效性。
多元的閱讀教學,能夠實現生本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與作者完成對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科學引導,以導讀為手段,設計巧妙問題,探索文本主題和結構,延伸閱讀教學維度,形成更多想象與聯想的觸發點,給學生提供感知文本的平臺。精彩紛呈的導讀能夠讓閱讀者深刻領悟文本思想內涵,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形成閱讀能力,最終生成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