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動與發展,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整體思路發生了轉變。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是近年來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走向。
引導合作學習,激發創造性思維,是當前高中語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合作學習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實現日常教學的有效拓展。教學工作的被動性,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權,更使得語文學習的人文性被削弱,缺乏學生自主的感悟、情感的激發等,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上適當為學生留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比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表達、討論自己閱讀的感悟、收獲等,進而有所探究與發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全面達成現代化教學的要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討論:“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具有哪些特點?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你覺得如何借鑒這篇文章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在描寫景物時更生動?”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有效推動教學發展,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在于個體的創新性,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仍然停留在教師單向地傳授知識上,課堂時間緊迫之下,教師真正留給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時間越來越短,缺乏相應的知識點的完善等。在對近年來的新課標改革的發展觀察中也能發現,很多教師對于新課標精神的貫徹、對于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更多的還是停留于表面,難以真正推動新課程改革。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通過對情境的構建,引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知識積累相對寬泛,此時教師不妨設計更多的思考點,以情動人,以趣誘人,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如學習李商隱的《無題》一詩,這首詩本身具有抽象意蘊,帶有較強的意象性。此時教師不妨抓住其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幾句中的意象,先引導學生去了解這些典故,使學生了解其中的意境并自行想象。在課堂中學生互相討論,打開視野,從情感層面去分析和理解這首詩歌。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式比較多,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開展教學。需要選擇合理的訓練方式,當前的教學實踐表明,提問是提升學生創新思考能力的關鍵途徑。教師要認識到提問的橋梁作用,這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提問來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思維,形成創造性思維。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設計問題,要結合學生的水平,立足于學生認知基礎以及教材內容。通過設計遞進式的提問,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全文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文章是通過哪些詞語描繪冬景的?文章抓住了冬天的什么特點?”利用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寫作意圖、文章具體結構等,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考和看待文章。
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多元化的思路引導,能夠全面達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如教學《雨巷》一課,課文本身作為現代詩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不足,甚至于對于教學主題的討論都為了減少分歧而直接給出答案,并要求學生記憶。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教師不妨轉變教學思路,在課程開始之前,先播放相關的圖片、進行內容分析等,并且引導學生根據多媒體給出的情境進行分析,從中體驗其中的知識點,鼓勵學生思考,提問“能夠感受到其中蘊藏了哪種感情”等。此時學生會根據已經給出的情境氛圍等,分析出“高貴”“憂傷”等情緒,這就已經對文章蘊藏的情感點有了一定的了解。
創造性思維在于打破常規,而學生在學習中打破常規,就在于大膽質疑和假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質疑,當學生在課堂中提出較有價值的假設思考時,不妨將其納入課堂的學習范圍,引導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從而鼓勵學生思考。在新課標下,學習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教學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為主,更多的新的教學思路等也被挖掘出來,給日常教學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啟發。除此之外,與之相對應的高考,也在發生變化與調整,無論在現代文閱讀還是古詩詞、古文的閱讀中,都更傾向于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記憶背誦的內容的關注反而減少了。高考早已經過了學生背誦好了知識點就能應對考試的階段,需要學生去分析與理解。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有學生提出:“根據書中的相關注釋,我得知秦穆公曾經護送晉惠公回國,并幫助他取得君位,又曾經幫助晉文公取得王位,而幫助前者奪得君位之事,你又說是燭之武引史為例,挑撥秦晉,那么晉惠公當上國君和晉文公當上國君究竟是怎么回事?”對于這個問題的提出,筆者感到驚喜,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為鼓勵質疑,才能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