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在教育領域積極創建優良的母語教學人文環境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正日益明顯地體現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無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創設輕松愉快的情境喚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簡單地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希望與諸位同仁共勉。
一項語文實驗研究表明: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與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相比,最多能提高18.6分;反之,課堂教學在不高興、低沉的情緒中進行,教學效果要下降30.7分。情感教學是課堂教學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中進行的有效保證。采用情感教學最有效手段是創設情境,因為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當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理解能力,把課文所表現的內容和情節通過語文描述、圖片再現,實物演示在學生面前時,就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地產生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創設情境還能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我邊介紹作者,邊放映李白翹首遙望瀑布時其神態的PPT課件。當學生慢速朗讀“日照香爐生紫煙”時,我及時放映初升的太陽、香爐山和兒縷煙霧,并在相當的地方板書“香爐山”“生紫煙”,接著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譯出本名的意思。然后以放映了瀑布等景物,交隨著詩意巧妙地強化渲染,邊放映邊指導學生理解,學生看著畫面,仿佛身臨其境,一下子激發了靈感,他們贊美瀑布,贊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產生了共鳴,這樣的教學真可謂教中有趣,學中有樂。
好的問題一經提出,就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課文的興趣,好像“一石擊破水中天”,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漣漪。我在教學實踐中是按照以下設計提問的。
首先,問題要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關鍵性的詞語,引導學生去探索,領略遣詞造句的妙處,這是語文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問題的根本標志。如教學《飼養員趙大叔》時,緊扣課文中“真有意思”這個關鍵,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1.飼養員趙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表現在哪些方面?2.從這些“真有意思”的描寫中你看出了什么?由于問題明確集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他們讀書及參加討論的積極性,有的說趙大叔給牲口起名字“真有意思”;有的說趙大叔與牲口說話“真有意思”……學生思維活躍,踴躍發言。當然,緊扣課文的關鍵詞語設問,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把這些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揣摩、玩味,而不是離開上下文,孤零零地理解詞語。
其次,設計好核心性的問題,突出文章的本質。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抓住核心問題,要突出文章中主要的、本質性的東西。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節及主要特征,設計好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能揭示文章的本質。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再設計出若干小問題,這些小問題猶如鎖鏈環環緊扣,最后說明核心性問題。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覺得:“諸葛亮神機妙算”一句集中概括了諸葛亮與眾不同的特點,于是緊扣“神機妙算”設計了如下問題:“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課文中的“神機妙算”是指什么?“神機妙算”的結果如何?“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一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天文知識,能夠準確地預測天氣,并能巧妙地利用天氣;二是因為他對周瑜、魯肅、曹操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并能巧妙地利用他們的性格特點。這樣學生不僅懂得“神機妙算”這個詞的字面意思,而且懂得這個詞在課文中的含義。這樣由淺人深,層層遞進,逐步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應有的高度。
再次,設計問題時緊扣作者思路,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提高切忌零打碎敲,漫無邊際。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課文,是閱讀教學中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這要求教師善于抓住牽動全篇的重要線索設計問題,從而把教學引向縱深。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寫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舍身炸暗堡的英雄事跡。暗堡成了文章的主要線索,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1.什么是暗堡?暗堡對我軍解放隆化構成了怎樣的威脅。2.董存瑞為什么請求炸暗堡?3.董存瑞是怎樣沖到暗堡下的?4.董存瑞是怎樣舍身炸暗堡的?這樣的問題設計把語文訓練思維訓練和思想教育熔于一爐,不僅對提高學生透過字、詞、句自然悟出中心思想的能力起積極作用,而且學到了循著作者思路,抓線索的讀書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時發現,發現是成功的一半,學生有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苯處熖岢鰡栴},學生思考回答,從心理學上講就是刺激相對應的聯系過程,這是啟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學貴存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才能主動地探求知識,在解決疑難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從而學會讀書的方法,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的“問”上去。如在教學《筍芽兒》時,有學生提出課文中寫筍芽為什么用女字旁的她?同學們聽了都爭著回答:“因為這是一篇童話,作者把筍芽當成人來寫的。”我微笑著看著他,以為他會有所感悟地坐下,可是他并沒有坐下而是接著問:“那為什么不用單人旁的呢?”這時教室里一下安靜了,我想說:“作者就是這樣寫的。”可這個回答太蒼白無力了。此時,我的思維迅速的展開了,最后我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我說:“是呀,作者為什么不用單人旁的他呢?到底用哪個他好呢?”通過我的引導,教室一下熱鬧了。通過同學們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因為把筍芽作為女孩來寫,她都能不怕困難,大膽地到大自然中去鍛煉,那么我們男孩比女孩更勇敢,我們一定也做得到。
聽著學生的回答,我感到很高興,這些在老師眼里司空見慣的東西,學生們卻有了新的發現,這種發現是可貴的,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調動學習興趣的過程也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這種不迷信老師,積極主動地思考精神是值得贊揚和提倡的。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回避了許多有價值的疑問,我們應當想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可能由于不深刻,不成熟等因素,對于教師傳授的知識產生了分歧或誤解,而恰恰在這種思維中能尋找到學生思想深處的質疑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