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后面都編排了“資料袋”板塊,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文字介紹以及圖片展示。“資料袋”一方面是為了提供和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對相關信息的主動了解,這也是對文本內容的另一種拓展。
就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資料袋”所提供的并非是單純的輔助資料,應當視其為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教師既要深入研讀教材,也要立足于文本內容,就此展開對“資料袋”的深入剖析,才能夠真正實現和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資料袋”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化理解,提升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這是一種極佳的資源補充方式,還可以就此展開對學習資源的二度開發。
為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期待才是最佳的原動力,閱讀期待可以激活學生潛在的迫切求知欲望,當學生飽含閱讀期待時,就能夠成功地將“要我學”的狀態轉變為積極的“我要學”的行為。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可以借助“資料袋”導入閱讀課文,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積極的學習氛圍,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以《奇怪的大石頭》一課為例,在“資料袋”中收錄的教學資源就是“李四光所取得的成就”,通過閱讀“資料袋”學生就能夠在腦海中完成“了不起的地質學家”這一形象的塑造和定格。當學生對李四光充滿敬佩之情時,教師便可以就此引入話題:“那么大家了解為什么李四光會那樣了不起呢?你們想了解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嗎?”這一話題立刻引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使他們能夠在接下來的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投入更大的熱情。
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借助“資料袋”導入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他們的閱讀期待被得到激發以后,他們自然就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去,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資料袋”進行閱讀導學,以此提升學生的文本閱讀質量。
小學語文教材所編排的題材以及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有一些課文內容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遠,需要在學生接觸之前為其進行簡單地介紹,一方面是為了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前做好認知的鋪墊。
例如,《孔子拜師》這一篇課文中塑造了“孔子”這一人物形象,孔子是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物,雖然他對我們后世產生了極為顯著的影響,然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卻是十分陌生的,于是,我借助課后“資料袋”并以此為出發點對導語進行了精心設計。學生就能夠在開始學習之前對孔子這個人物有初步了解,特別是其在國內外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后人對孔子的尊敬,都會引發學生的佩服之情。有了這樣的根基之后,學生就能夠在文本之間奠定正確的情感基調,也能夠為接下來感悟人物品質作足鋪墊。
基于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發現,如果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基于課后資料展開精心設計,不露痕跡的做好情感鋪墊,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成功的奠定課堂教學基調。
設置“資料袋”的目的既是為了輔助教學,也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角。當然也有些“資料袋”從表面上看,和文本內容并不存在緊密的聯系,針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在完成文本學習之后,基于資料整合的方式,一方面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選自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如何才能夠使學生基于文本中的章節體會經典著作的魅力?如何使學生透過簡單的情節展示愛上經典著作?怎樣才能夠立足于經典的視野?針對上述問題,資料袋中都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例如,《草船借箭》中“資料袋”所展示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是蘊含著豐富的意境,學生們可以從中發現以下信息:其一作者生平以及所處朝代,“元末明初”這一時間節點是對傳統印象的糾錯;其二作品概況,針對《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僅使用寥寥幾句就完成了時代背景的介紹;其三,就是課文中所節選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當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之后,學生會對古代名著產生新的認知:它們并非是晦澀難懂、枯燥乏味,而是極具魅力的經典所在。特別是當學生對諸葛亮、周瑜以及曹操等人物角色擁有足夠的了解之后,教師同樣可以引入“資料袋”,引領學生走入名著:“在我們這篇課文中,針對諸葛亮、曹操、周瑜等形象刻畫是那么生動,實際上在《三國演義》這部著作中,還有很多英雄人物,有血有肉,非常經典,如張飛、關羽等,他們不但性格迥異,而且形象鮮明,大家可以閱讀原著,一定能夠擁有不一樣的收獲。”教師的這段話,立刻引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相信學生一定會在課后走進經典名著、親近經典名著,從中體會跌宕的情節以及個性鮮明的人物。由此可見,“資料袋”既像一盞指明燈,也是開啟閱讀新里程的密鑰,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也能夠積淀深厚的文學涵養。
針對“資料袋”的學習以及使用也可以鼓勵學生創新,以此推進由讀向寫的遷移。這樣,就能夠收到讀寫雙收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松鼠》這一篇課文時,在完成文本的閱讀和品讀之后,學生一定能夠在腦海中塑造小松鼠乖巧可愛的形象,而且為其所動。在課后所編排的“資料袋”中,還簡單介紹了鴿子夫婦以及性格溫和憨厚的大象,學生在閱讀之后仍感到意猶未盡,鑒于此,教師可做出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以此促進學生對所習得語文知識的高效內化,同時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例如,假設自己就是布封,想象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一個茂密的大森林,其間不但有淘氣的小刺猬,也有機警的小猴子,還有愛唱歌的小鳥等,他們在森林中都是怎樣生活的?又會發生哪些充滿趣味的小故事或者是令人感動的事件呢?學生們在學習小組中紛紛表達個人想法,結合課后資料的收集,完成故事地創編。
總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資料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其進行精心運用。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資料袋”大多屬于未加工的資料,因此,靈活運用或者再加工、再創造就顯得極為重要,為了使其成為高效的資料,可以選擇以下的操作方式:結合文本內容以及具體的學情,有機整合,刪減優化,以滿足學習需求為目標,這樣才能夠使“資料袋”發揮最大的功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