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加受到重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德育教育成果,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使學生成為德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手段很多,其目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第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興趣。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引用“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來引導學生體會荷塘的美景,再聯想太陽落山后,月亮出來,星光點點,“聽取蛙聲一片”,荷塘又是怎么樣的一番景色?學生在語文教學參與中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愛蓮說》分析作者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深意,將我國古代文人墨客以物喻人、以物言志、以景抒情的手法滲透其中,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使其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寫作方式、情感表達等產生興趣,進而認真地、自主地去學習傳統文化,接受和發揚傳統文化。又如,學習《長亭送別》等課文時,通過朗誦和吟唱兩種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認識到古代詩詞可以朗誦,也可以當歌曲一樣唱,從而使其發現傳統文化的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愿意去鉆研和創新。
第二,教師以身作則,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底子要厚,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喜歡和善于運用傳統文化。如教學中將現代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理解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差異,從而發現當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例如,我國的孝文化,將其融入到現代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感恩。另一方面,以傳統文化為例子,讓學生明白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從而發揚傳統文化在育人中的積極意義,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為社會培養更優秀的人才,為高校輸送更有才華的高品質人才。
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教材都有很多古文、詩詞,教師應挖掘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
例如,《師說》宣揚了尊師重道的觀點,這是我們從古到今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傳統精神。教學中,一方面精要講課文,讓學生體會什么樣的人可以做老師,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老師?同時結合現代偉人、名人與老師之間的故事指導學生理解“師道”,并產生對老師的尊敬、感恩之情,使學生在古文學習中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德。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人生經歷等,使學生對作者產生興趣,從而有意識地去學習作者的其他作品。如韓愈的《馬說》《進學解》等作品也很優秀。
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激發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熱情,從而使其接觸到更多的古典文學,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個人品質等,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教學時間較為緊張,在面對文言文、古詩詞學習時,學生和教師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因為時代的差異,很多學生覺得文言文、古詩詞所展現的思想、精神世界很難理解,而且語句也難以讀懂,因此,一些學生抗拒文言文和詩詞的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能力,使學生在欣賞、享受中學習古文,領會傳統文化魅力。如《六國論》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戰國時期的歷史,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讓學生分析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再讓學生讀課文,將自己的觀點與蘇洵的觀點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即便不能理解全文,也能讀懂七八分。學生在這種主動的心態下學習文言文更加容易,傳統文化也更好地融入教學當中。又如《長亭送別》,如詩如畫的送別場景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讀懂主人公送別時的心情。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更多地聯想到傳統文化,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愿意主動地在生活、學習中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并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總之,語文學習單單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是新時代背景下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也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需要。學生在學習和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了自身的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學習效果得到了提升。此外,新時代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發展現狀使大眾的思想缺少精神靈魂,傳統文化是我國社會千百年沉淀的文化精髓、精神瑰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領悟,能夠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提升個人的品質,使學生成為更優秀的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