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文言文都是當代學者經過充分透徹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確定下來的,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和韻味,都有其獨特的故事等待學生去探索。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我國文化中的精品,都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認真講解,將其真正的內涵傳授給學生。
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當對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進行深刻剖析,對文中出現的每一個諺語故事都深入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文言文中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不是僅依賴于課本,只對課本上面的內容進行片面的講解,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查閱課外資料,透徹了解文言文中發生的故事。
由于許多高中生都因為高考才學習語文的,所以他們學習的目標都是如何考取高分,如何掌握學習方法,卻沒有真正想過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真正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教師應當摒棄應試教育的方法,肩負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針對文言文內容對學生展開講解,讓學生感受到每一篇文言文中古人的情感和他們高尚的情懷。
例如,《勸學》中有這樣一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這句話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必須經歷過很多的事情,遇見過很多的人,才能知道自己學問的淺薄,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宇宙是多么的廣大,只有通過對古人的學習,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識的博大精深,才能知道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大的學問。《勸學》通過這幾句話簡單的對比,十分精妙地傳達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終生學習觀念。可以說,對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剖析,可以使廣大學生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自身與古代圣人之間巨大的差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讓高中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傳統古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同時為他們思想品質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書本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知道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和現代文化知識的不同和各自的特點。
高中生學習壓力巨大,學生課堂時間大多用來練習高考試題,幾乎沒有時間跟隨教師進行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文化知識相對于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來說是九牛一毛,學生很難通過學習到的這些文化知識來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難以通過這些文化知識理解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這些文化知識也不足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所以,學生應該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傳統文化知識,當然,教師可以舉辦一系列的課外傳統經典推薦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參與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討論,提高學生傳統典籍的閱讀量,最終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在高中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是《鴻門宴》,在《鴻門宴》中,司馬遷特意描寫了所有人的座位朝向,其中具體的描寫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這些翻譯為他們的座位朝向,然后就接著講下一個知識點,就顯得草率了。看似簡單的座位朝向,其實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嚴格的等級觀念,不同地位的人必須朝不同方向坐。在我國傳統禮儀中,在室內,地位最高的座位為坐西面東,其次為坐北朝南,再下一等的就是坐南朝北,地位最卑微的就是坐東朝西。在《鴻門宴》中,司馬遷刻意描寫了每個人的座位朝向,就是想表現出當時項羽對劉邦的輕視,項羽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霸王,而劉邦只是按照項羽的座位安排,坦然地坐到了應該坐的地方,側面表現了劉邦能夠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通過教師對座位朝向的補充說明,學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高中語文教材《燭之武退秦師》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姓,對我國傳統的姓氏進行詳細的解析。燭之武的姓是由地名演化而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炎黃子孫的姓氏都是他們家族領地的簡稱,他們的姓氏代表了自己的原始家族。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作者的名和字。作者的名和字有什么聯系呢?教師就可以解釋名和字之間的聯系。如蘇軾字子瞻,韓愈,字退之。古人的姓名和字之間通常具有內在的聯系。愈是更加的意思,而退之是往后退的意思,韓愈的字十分巧妙地表達了他在經歷了世間種種挫折之后,退居山林的想法。教師可以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安排課下作業,給自己取字,從而提高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知度。
高中語文教師背負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知識的內涵、精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受到良好的中華文化的熏陶,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