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比較滯后,很多問題不是學生不會,而是不知如何作答。課堂教學時面對教師提問,有些學生默不作聲,有些學生亂答一氣。從這些問題不難看出,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比較低。那么,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要做好教和學的兩手準備。教學前教師要用心備課,將語文教學內(nèi)容勾畫出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夠抓住學習重難點,對語文進行有效學習。再合理地豐富語文教學的知識外延,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如教學《祝福》,教師在做準備時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進行歸類、分析,將一些重要的作品進行溫習,在課堂上用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特點,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祝福》與《藥》《阿Q正傳》三篇小說都是魯迅先生對底層百姓的同情和對舊社會的痛恨。學生很可能在課堂上提出另外兩篇,教師就要給他們講得繪聲繪色,并能將作品的寫作背景、寫作思想等內(nèi)涵揭示出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第二,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工作。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好預習,學生對于文章越熟悉,教學工作開展就越順利,教學效率就越高。如《祝福》,教學前可以設計幾個話題:“祝福的鞭炮聲和祥林嫂有什么關系?祥林嫂悲慘的命運是怎么形成的?”對這些話題的思考能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總之,課前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預習,不僅能使學生更主動、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對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導者”是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角色。教師在課前準備中的引導,可以使學生更充分、全面地做好語文學習準備,優(yōu)化學生語文準備工作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路得出正確答案,讓學生對于知識記憶清晰、理解透徹。這樣學生在考試等活動中才能更好地利用知識,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如《祝福》教學中,教師用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知識點展開討論,學生就能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學習也比較輕松,語文教學效率自然會得到提高。
第一,科學引導最關鍵的是目的性。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習學習知識,若是缺乏目的性,就會讓學生偏離學習的重點,語文教學效率就難以提高。例如,在《祝福》教學中,教師雖然充分準備了《藥》、《啊Q正傳》等作品的相關知識,但教學的關鍵仍然是教材,是《祝福》。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的目的是學習《祝福》,分析祥林嫂這個人物的特點,其他的用最簡練的語言帶過,不需要留給學生時間思考。一方面,簡單帶過能夠突出《祝福》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將學習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祝福》的學習重點上。另一方面,簡單帶過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課外認真、主動地閱讀,探索文章更多的思想、含義,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確保引導的有效性,在引導、啟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否則,教師的引導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對教學沒有任何幫助。如《祝福》教學中,教師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祝福的鞭炮聲和祥林嫂有什么關系?”問完后教師就接著分析課文,分析問題的答案,學生思維活躍的也許還能跟上,思維稍微慢的,就不知道教師在講什么,久而久之,又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講教師的,學生學學生的,師生間的交流、溝通不到位,學生學會了什么?什么不會?教師根本不清楚,更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語文教學,教學將失去目標、失去重點,這樣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還怎樣保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個合格的引導者,確保引導、啟發(fā)的有效性。
首先,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的方向要正確,上課前先確定教學中將學生往哪引,怎樣啟發(fā)學生進行學習。其次,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的方式方法要正確,如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采用問題引導法、討論引導法等,讓學生能夠在教學參與中體驗到教師教授知識的趣味性和新穎性,使其愿意主動參與語文教學,這樣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的引導要與學生的學習反應、教學參與狀態(tài)緊密聯(lián)系,教師要制定動態(tài)的、靈活的教學引導方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的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問題,各因素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需要解決好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好語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工作。其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加強師生交流,合理處理語文教學中的各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參與和語文學習,就能成功地解決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問題,提高學生語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