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花
五年制師范院校英語閱讀課教師提問行為有效性案例研究
崔麗花
(延邊大學師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語《必修2》第四單元閱讀課為例,運用課堂觀察技術,從教師提問類型和教師提問方式對五年制師范院校英語閱讀課中教師提問行為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對如何提高五年制師范院校教師提問行為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五年制師范院校;英語閱讀課;課例;提問行為;有效性
五年制師范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欠缺。將問題有效引入五年制師范院校英語閱讀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英語《必修2》第四單元《Wildlife Protection》的兩次授課為例,探討五年制師范院校英語教師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1)教學環節與教師提問類型觀察。第一次課中,教師在各教學環節中共設置44個問題,問題數量過多,造成學生機械、忙碌地參與各環節的活動,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時間不充足;其次在第一次課中問題類型也欠缺合理,“是何類問題”比重偏高。第二次課中,教師精減了分支問題或碎小問題,問題減少為23個,學生討論時間充裕,也更加充分深入,帶動了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另外在第二次課將“是何類問題”比重由40.9%降為27.3%,“如何類問題”比重由15.9%降為13.0%,而將“為何類問題”問題比重由22.7%增加到50.0%,同時大幅減少了“管理性問題”比重。通過對問題類型的改進,加強了課文閱讀理解性問題的設置。
(2)教學內容與教師提問類型觀察。兩次課都主要就“文章整體理解和深入理解內容”進行了提問,比重占73.9%,符合閱讀課問題設置的需要。而且第二次課較第一次課在文本閱讀中對“語法內容”增設了問題,比重由第一次課的4.3%增加到21.7%,增強了學生在實際文本閱讀中發現、感知和探究語法知識的能力。
(3)教學目標與教師提問類型觀察。第二次課教師針對閱讀課在“獲取和處理文章信息目標”上設置問題最多,比重占52.1%,問題類型也最全面、豐富,包含了“是何類”“為何類”和“如何類問題”,兼顧了知識性、理解性和綜合分析類問題。針對“情感態度目標”設置問題也相對較多,比重占17.4%,這符合英語課程培養目標。
(5)教學重難點與教師提問類型觀察。第二次課針對“文本閱讀理解”這一教學重點減少了“是何類問題”比重,增加了文本深層次理解性問題,“為何類問題”比重增加到42.1%,對語法難點也增加了問題設置。這樣的改進更有利于強化重點、突破難點。
(5)學生層次與教師提問類型觀察。第一次課教師以班級中、差生水平設置的問題數量較多,比重占86.1%,針對好學生設置的問題占13.9%,主要照顧中、差生群體。在第二次課中針對好學生設置的問題比重增加到25%。教師注重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類型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尤其是較差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信心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使優等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思考,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1)教師提問方式與問題類型觀察。第一次課中,教師以“讓學生齊答”和“叫舉手者答”為主,占73.0%;其次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和“提問前先點小組名”占23.0%;沒有“叫未舉手者答”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的提問方式。第二次課中,教師提問方式多樣化,運用“叫未舉手者答”(占19.2%)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增加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占7.7%)的方式,這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沒有了“提問前先點小組名”方式,提問面向全體,避免了各小組只討論指定問題的局限性,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
(2)教師提問方式與學生層次觀察。第一次課中,教師對好、中、差生均以“讓學生齊答”和“叫舉手者答”的提問方式為主,對好學生和中等生運用了“讓自由回答”和“提問前先點名”方式,對差生的提問方式不夠豐富,只有“讓學生齊答”和“叫舉手者答”的提問方式,沒有“叫未舉手者答”和“鼓勵學生提問”。第二次課對好、中、差生靈活運用了各種提問方式,包括提問后讓學生齊答、提問后叫舉手者答或分組討論后匯報、提問后叫未舉手者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問后讓學生自由回答等,提問方式更加靈活、多元化。“提問后讓學生自由回答”的比重增加,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學生上課緊張狀態,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和主動、大膽發言。對差生的提問比重也由21.6%增加到34.6%,教學做到了更加面向全體。
教師對課堂問題類型的設置不應該是漫無目標的,而是要有針對性。問題的設置要細致入微到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重難點,甚至每一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因五年制師范院校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建議在問題類型設置上多加強學生對“為何類問題”的思考。
豐富的課堂提問方式可以成為一堂好課的潤滑劑,從而提高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課堂能否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否挖掘學生潛能,問題能否真正發散學生思維都與提問方式是否豐富有很大關系,豐富的提問方式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對課堂觀察結果的分析、比較和反思,能更有效地查找教師提問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作為五年制師范院校的英語教師,要提高教師提問行為的有效性,不是簡單地備好課、查查資料或者生搬好的方法就可以的。如何與時俱進、如何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提問,需要通過切實地運用課堂觀察技術,一步步診斷、檢驗、反復實踐和修改才能形成有效的提問行為。
總之, 課堂提問要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現狀,根據每一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不斷更新提問的問題類型和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交流,使課堂提問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應。
2018-10-30
G652
A
1673-4564(2019)02-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