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時,我們要學會進行閱讀引導,首先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題目,讓學生感受課文內容;其次要豐富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可以深度去解讀文本;再次要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情感,豐富學生對文本的體驗。這樣閱讀教學才可以高效進行。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平臺,占據了語文教學的一大部分時間。如何讓閱讀教學更高效,也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這里,提倡的是讓學生從多角度來解讀文本,來感受文本,來欣賞文本,但是就目前的閱讀教學來看,機械式的文本解讀,或者說公式化的文本解讀已經逐漸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在閱讀教學中,重文字的解讀,缺文字的感悟,讓閱讀教學成為一種冷冰冰的文字教學。下面,筆者就結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教學,來談一談如何組織閱讀引導,以期讓學生更好感悟文本,發展自己的語文素養。
對于一篇課文來講,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在解讀課文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課文的題目,那么學生就可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明白這一篇課文大體講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而通過解讀課文題目,也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期待,讓學生可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課文閱讀當中。因此,在閱讀引導教學時,我們首先可以帶領學生解讀課文題目,根據不同課文的內容,設計不同的讀題方式。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深入文字之中,去理解、感悟文本。
比如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引導問題:同學們,當你們讀到這篇課文的題目時,你們會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當時這一對父子在一起痛哭的情景。
生:我想到了這一對父子正在參加救援活動。
生:我想到了在地震之后,這一對父子走在被震壞的建筑物群中那失望與悲痛的表情。
生:……
生:老師,這一場地震發生在什么地方,破壞力有多大,這一篇課文為什么不寫救援人員,而寫這一對父與子,他們做出了什么樣的豐功偉績了嗎?他們是救援人員嗎?
學生這一連串的問題激起了其他學生的共鳴,紛紛問教師這一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就會被激發出來。這時候,我們再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就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受自己的情緒影響。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那么他們就可以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來。而如果他們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那么他們對文本的解讀也是膚淺的,不具體的,或者不能真正走進課文核心去感受當時的場景。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是一種淺層面的教學,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更好提升。而能夠激發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拓展文本解讀的最好辦法就是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料,以便豐富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動力,從而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達到更深層次的解讀。同時,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教材編寫者修改過的,其目的就是想讓課文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年齡特征。當然,有一些課文內容距離學生比較遠,學生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來解讀課文,那么是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的,學生也不能夠較好地感受文字帶給自己的沖擊力。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我們需要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的時代背景來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內容。
比如,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由于沒有親身經歷過地震,他們對地震的概念還僅僅存在于一種知道的層面,而對于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他們是想象不到的。如果學生不能夠意識到地震的破壞力有多大,那么他們對這一篇課文的解讀就會無法更深入,最終就會再一次成為生字教學、寫法教學,讓學生的情感得不到共鳴,讓語文的人文性這一基本屬性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缺失。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為學生播放我國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視頻,從震前、震中、震后三個階段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地震帶給人們的災難。特別是學生看到在廢墟中被挖掘出來的尸體與傷者時,他們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淚。看到他們靜靜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臉部呈現出悲痛的表情時,我知道學生對地震的破壞性已經有所了解,也讓他們積累了一定的情感。這時候,我再導入新課:“在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國洛杉機也發生了一場里氏6.6級大地震,還在睡夢中的成千上萬人,在四分鐘不到的時間里,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災難就降到他們的頭上了。也就是在這一場災難中,一對父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令我們非常敬佩的事情。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看看這一對父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
學生由于在前面受到視頻的沖擊,他們的情感還沉浸在被地震摧毀的畫面中,對文本的解讀就不再是僅僅存在字面上了,還會更深刻地體會到文字帶給自己的一種信念與情感。同時,通過補充的資料,學生對地震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就會向更深處漫朔。
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從工具性的視角來開展,還要注重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文性內容,以期讓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人文情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情感往往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所以,在閱讀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從情感視角引導學生閱讀,就會起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的精彩,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情感上的啟迪。
比如,在教學這一課時,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對父與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感受到偉大的父愛與信念的作用是解讀這一篇課文的關鍵所在。所以,我特意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以便豐富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地震來臨之后,當時人們那無助的場景。學生閱讀第5自然段,交流討論為什么許多父母匆匆趕來,痛哭之后就絕望地離開了,為什么還會有人勸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希望了。”然后再讓學生閱讀第6、7自然段,并交流一下,為什么這位父親連消防隊長的話都不聽,甚至警察來了讓他離開他都不離開,為什么警察與消防隊長都不幫他呀?是什么樣的信念在支撐他,難道他就不害怕會再來一次余震嗎?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這位父親救孩子的迫切心情。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的閱讀引導。我們在閱讀教學時,既不能完全控制學生的閱讀行為,也不能任由學生漫無目的地解讀課文。這樣才能保證閱讀教學可以高質量的進行,才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