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閱讀教學重知識與技能而輕過程方法,導致審美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涵養的不足,學生對文本理解僅限于“讀懂”。若能在閱讀教學中“旁征博引”,則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此來“讀通”一類文章,將以往的知識灌輸轉變為知識遷移、創新。可見,積極開展群文閱讀既是改善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語文新課改的必然趨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語文教學中,小學師生無不對閱讀給予了極高的重視,但卻始終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新課標要求小學生閱讀量應達到145萬字,而教材文本內容僅有15萬字。這顯然不能滿足學生求知需求,也不利于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小學生自律性較差,在課外缺乏教師指導監督,也很難使閱讀活動順利開展。相比之下,群文閱讀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力,除教材收錄內容外,還涉及到其他生動有趣的課外篇目,更符合學生的獵奇心理。通過靈活的搭配組合,既確保了教學任務的穩步實施,也兼顧了學生興趣愛好。群文閱讀教學仍主張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廣泛地使用了課內外經典篇章,從而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視聽體驗。如教學中以“單元”為板塊,從中抽象出多篇文章的共性和區別,學生在理解消化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大量使用小學文學讀物,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文章的合理選擇是群文閱讀的關鍵,也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若盲目將毫不相干的內容雜糅,很容易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筆者建議,在群文閱讀備課階段就需要明確主題,避免教學內容雜亂無章。在選擇時可不必受教材限制,將主題相近的文章一同閱讀,對文章主旨產生更加深刻的記憶。如《古朗月行》的教學中,就同樣援引李白的詩篇《靜夜思》以及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進行群文閱讀。三首詩均使用了“月亮”這一意向,但所表達情感卻迥乎不同,以此來引導學生思考。首先對詩文進行朗讀,把握總體的情感基調,做到“有備而來”。然后對含“月”的三句詩進行對比,鑒賞所用的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三首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通過這種手段,學生不僅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三首詩的內涵,而且對古詩中“月”的藝術表達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優秀的文章作品不斷涌現,對學生接受能力和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是增加學生知識儲備、增長見聞的手段,掌握科學閱讀架構對他們理解文本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發現,學生往往需要數個課時,才能真正科學掌握一篇課文的內涵。而學生對文章詳略側重與結構不了解,提升關鍵信息的能力也相對薄弱,需要在反復“精度”中逐漸形成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開展群文閱讀時,需要重視閱讀材料的選取,對群文進行充分的設計、整合、優化,拓展學生群文知識的接觸面,使學生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教師應當結合文章的寫作技巧、表達方法、主旨內涵進行設計,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小抄寫員》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先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線索與表達手法,然后讓學生對《愛的教育》里的經典篇章《爸爸的看護者》《六千英里尋母》《羅馬格納的血》等多篇文章開展群文閱讀,并且進行深入的思考與交流:這幾篇文章是通過怎樣的寫作手法來展開文章線索的。在這樣科學的架構之下,學生能夠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從而使群文閱讀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師想要提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效率,需要有效的提問。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改善群文閱讀效果。所以,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相結合,設計合理的問題,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水平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提高。例如,筆者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寓言二則》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當引導學生閱讀《掩耳盜鈴》與《濫竽充數》這兩則故事,使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與結構,再鼓勵學生對《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鄭人買履》這幾篇寓言進行閱讀,并向學生提問:這幾篇故事和課本上講述的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在深入閱讀這幾篇文章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總結故事中人物的共性。教師接著可以向學生提問:通過這幾則語言故事,我們能明白怎樣的人生哲理呢?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探討,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綜上所述,基于改善閱讀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閱讀量的需求,開展群文閱讀已是十分迫切。這種教學手段打破了“灌輸式”課堂模式,更強調了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基礎上的理解感悟,因而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建議,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以豐富學生閱讀量為前提,合理選擇篇目、注重閱讀積累架構并善用課堂提問,切實發揮該教學方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