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發展讓許多教師和學生只注重考試時所涉及到的知識體系,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只浮于表面,沒有深入地挖掘文言文的內涵,體會不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和文言文本身的魅力所在,因此,幾乎磨滅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興趣。學生學習得過且過,沒有系統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沒有形成良好的教學規劃。教師應盡量減少應試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去除功利主義學習觀念,激發學生興趣,真正讓學生進入文言文中去,最終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水平。
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距離使用文言文的時代比較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同時,高中生的學習比較緊張,耐心相對有限,更加傾向于簡單直白的題型。文言文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譯,摳字眼,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吃力的,所以,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沒有多少積極性。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偏科現象比較明顯,需要學習的科目較多,學生不愿把時間花在學習文言文上,最終導致文言文學習能力相對較差。
有興趣的學習才能持久,才能有較高的學習效率。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在學生有了積極性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傳授,這樣學生能夠比較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可以對文言文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理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需要教師制訂課堂教學計劃,教師可以在講文言文之前將文章的背景和相關歷史文化知識介紹一下,將文章的內容設計成問題,加強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以《六國論》為例,《六國論》是蘇洵的作品,首先教師可以介紹蘇洵、蘇軾、蘇轍的關系,講講他們父子的勵志故事,再從《六國論》的背景入手,蘇洵撰寫這篇文章絕不是就事論事,不是簡單地評論歷史,而是借古諷今,暗示當朝政府不可采取綏靖的軟弱的外交政策。然后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六國是被秦滅掉的,其原因是什么?”“弊在賂秦”是蘇洵認為的主要原因,教師可以采取這樣一問一答的方式,加強課堂互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這篇文章,六國為什么會被秦一一滅亡,其根本原因就是六國沒有反抗意識,只是一味地對秦國屈服和賄賂,給了秦國滅亡六國的機會。教師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徹底解讀透徹這篇文章,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多數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沒有系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效率比較低下,于是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隨之下降。教師沒有創新,常常是按照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逐字逐句地翻譯文言文字詞句,學生機械地接受,對文言文的文本內容也沒有深入了解。教師只單純地將考點知識統一灌輸給學生,沒有引起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注意力,沒有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大多數文言文都是講歷史事件或者介紹歷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的。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讓歷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再現于語文課堂,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感情和所要告誡世人的道理。
教師可以分配角色讓學生扮演,通過視覺效果還原歷史人物和場景。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這一《紅樓夢》片段有很多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學生可以扮演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語言也可以活用,多用淺顯易懂的現代詞語來表達。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里面人物的認識,更好地解讀人物,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文言文翻譯的記憶,進而讀懂文言文。學生扮演角色時,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不只是讀臺詞,學生要深入人物的內心,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林黛玉進賈府》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一段,當時曹雪芹的家族就好比《紅樓夢》中的賈府,興盛過,但是最終衰敗了,曹雪芹經歷了家族由盛而衰的過程,才將《紅樓夢》這一巨作創作出來。所以,情境教學法可以將文言文中的歷史情節更好地體現出來,將所表達的歷史情感更好地抒發出來。最重要的是情境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的能力。
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不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對于學生文言文興趣的培養上,而是將培養重點放在了刷題和練題等方面,這就直接導致了教學氛圍的枯燥乏味。甚至大多數學生提起文言文就立刻皺起眉頭。教師因為注重與文言文考試內容相結合,就過度注重對文言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不會對文言文的故事情節進行細化,這就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單一和無趣,使得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停留在了只會翻譯的層次。必須指出的是,教師翻譯大多會以參考答案為準,所以,如果參考答案出現錯誤,整套題和對于文言文的理解便會出現錯誤,這種教師不走心的教學方式直接造成學生不走心地接受,實在無法達到原來設定的教學目標。
對于語文、英語等科目來說,語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利用朗讀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文言文一般都是比較有規律的,是一種相對有規律的語言,讀起來比較朗朗上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朗讀文言文,要求學生帶有感情地進行朗讀。以《鴻門宴》為例,朗讀時應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朗讀出不同的感覺,劉邦、項羽、樊噲都有自身的性格特點,劉邦應變能力強,機智;項羽不夠理智,容易沖動;樊噲重情重義,非常忠誠。學生朗讀時應該將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一一對應,通過朗讀的方式體現出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劉邦、項羽、樊噲等人物的解讀,了解當時人物所處的環境,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了解,促進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方法。總體看來,閱讀能力是一項學習文言文必備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總的來說,應試教育導致教師和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態度是機械的傳授和被動的接受。同時,由于高中學生學習科目較多,高考學習壓力較大,文言文的學習時間較為有限,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來擺脫困境。教師可以從創新教學方法、利用情境教學、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等方面著手,調動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高中生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水平。可以說,提升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已經迫在眉睫,教師和學生應該共同努力,積極解決問題,真正改善文言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