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既沒有小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也不似戲劇情節那樣高潮迭起,卻具有自身特有的文體特征,即字里行間蘊藏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根據散文特質進行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精煉的語言,體會和感受作者言語中抒發的人生感悟。
《懷念母親》一文,季羨林先生采取了“文包日記”這一獨特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寫作風格樸實、誠摯。為此,筆者確立以下教學目標:激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的懷念,從而激發每一位學生對母親的愛;通過對比教學,感知課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創設情境,以“懷念”為主線,引導學生發現文章字里行間的言語妙處,發掘文本中作者對于人世生活的種種情感,審視自我,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任何一篇文本都聚集著作者的情思,在教學散文時,教師應該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讀上多下功夫,準確把握語氣、語調,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品味。
《懷念母親》這篇散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情感: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對兩位母親都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全文的情感基調是高度深沉和內斂的,描寫對母親懷念的語句,更是催人淚下。
課始,筆者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文中的兩位“母親”指和;其次,文章表達了對兩位“母親”怎樣的感情?學生通讀全文,聯系上下文,找出表達這種情感的語句;運用課件出示文段,引導學生交流,取長補短,明確文章首尾呼應的表達方式;通過朗讀,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體味作者深沉的情感,表達出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文章描寫“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直接表達了失去母親后內心的痛苦和對母親的懷念。文章摘抄日記的部分“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作者直抒胸臆,描寫思念祖國的情感。筆者深入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這些重點語句,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葉圣陶先生所言:“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要告別以往內容分析的方法,抓住文本秘妙,引領學生學習言語的表達形式,去實踐言語。
《懷念母親》這篇散文的結構特點是:“文包日記”的形式。首先讓學生打開課文,引導學生大體的看一下,引導學生與其它文章進行對比,找出和其它文章的不同處。再指導學生將日記和正文分開來看,體會日記的作用。
季先生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表達感情,日記中“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作者正是借助景物描寫抒發思念之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劃出抒情的句子,通過朗讀理解這一表達方式。
理想的散文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季先生的文章語言精煉,“文包日記”的形式,學生還是首次接觸。教師以觀察“日記”的日期為切入點,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作家思念之情。
課件展示日記時間,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直觀感受日記的時間,體會作者思念之強烈,時刻不忘;再次展示描寫天氣的句子,使學生感受無論陰天下雨都在思念,腦海中全是對兩位母親的懷念。這樣對比教學,將“日記”隱藏著的情感直觀呈現,讓學生對文章表達充分感知。
散文中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需要讀時深入的探究、體味。唯有通過對言語的體味,才可以豐富知識,用心去聆聽作家的心聲,才能感受、體會到散文所表達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讀出文本的感情,教師相機引導,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相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加深印象。文中母親棄養,描寫我的狀態的句子,如:“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系現實生活,才能夠體會的深刻。
師:談一談感受。
生1:失去母親很難過。
生2:只想哭。
生3:吃不下飯。
生4:睡不好覺。
師:我們現在擁有母愛,要時刻珍惜。
由于文本是作者自己的經歷、所處環境的感受,學生沒有經歷過,可能無法體會到那種情感。鏈接生活,幫助學生理解、體悟變得非常重要。在讀日記1935年11月16日一節,教師問:有什么不理解的?學生問:“凄涼為什么還甜蜜的?”鏈接資料,出示幻燈片,小組交流。通過解讀,學生理解了作者身在異國,遠離家鄉,遠離朋友的凄涼;也正是因為遠離故國、朋友,才有思念,才有甜美的回憶,心中自然又是甜蜜的。
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讀寫結合,提煉方法,落實到位。
散文的字里行間蘊藏著作者的情思,要讓學生捕捉到這種情感,進行言語訓練,能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長此為往,學生的思想得到提升。在學過文章之后,出示“作者的思念之情包括( )和( )”。
有的文章意猶未盡,給讀者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間,教師引導學生捕捉文本的空白點,把作者隱而未發的意思表達出來,進行小練筆。夢里的母親就給學生留下了空白點。
師:夢到母親是什么樣?
生1:在兒子出遠門時,抓緊時間縫縫補補。
生2:送兒子走時,眼看著車子走遠,兩眼淚流不止。
生3:念兒、盼兒歸時,站在村口,看著遠方。
生4:兒子未按時歸家時,失望的眼神。
生5:在兒子久久沒有消息時,母親焦急的眼神。
這樣的空白小練筆,使學生們充滿情感地發揮了想象,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運用文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結合實際生活進行練筆,能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升。課后作業布置練筆:用情景結合的表達方式,聯系實際生活,寫一寫對已故親人的思念,或不在父母身邊時對親人的想念。
小學散文教學,教師不僅要教出“散文味”,更要樹立“語用”意識。在引導學生品鑒作品的同時,充分挖掘文本“語用”訓練點,既得“道”,又得“言”,切實提高散文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