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精彩的詩詞作品,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學的獨特魅力。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我嘗試基于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整合多種藝術形式,組織學生展開古詩詞學習,在快樂學習的觀念下促使學生逐步熱愛古詩詞作品,提高古詩詞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年紀較小,都喜歡活潑的游戲活動,對一板一眼的學習方式無法激發其參與興趣。我在指導學生展開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也利用了學生的這個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有趣的游戲中,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在玩中學,不僅鞏固了知識的積累,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指導學生學習二年級上冊第1課《古詩二首》的《詠柳》時,我便組織學生參與到了有趣的游戲中,在學生熟讀詩詞后,我首先組織學生參與到輔助記憶的游戲中,鼓勵學生參與“詩歌小火車”的活動,第一個學生背誦《詠柳》的第一句,然后指定某一個學生背誦下去,依次傳遞下去,看看“詩歌小火車”最長能延續到第幾次誦讀。這樣的游戲避免了單調枯燥的背誦活動,能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情展開記憶。除此之外,我還組織學生參與到仿寫游戲中,我鼓勵學生用“像”來造句,展開接龍活動。第一個學生以詩歌中的“春風像剪刀”為開頭,指定第二個學生來接續,第二個學生嘗試用“剪刀像……”來接續,有學生用“剪刀像鋒利的狼牙”來接續,再下一個學生就要以“狼牙像……”來接續。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充分開動了腦筋,掌握了比喻句的寫作方式。
我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積極借鑒快樂學習的觀念,組織學生參加到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大腦時刻處于興奮的狀態,這樣內部認知學習的機構反應就會更快,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刺激,學習古詩詞的效率也會更高。同時,這樣的活動還能讓學生逐步愛上古詩詞,進而積極展開自主學習。
古詩詞大多語言凝練,句子和句子之間有一定的留白,這促使學生在學習理解的時候有一定的困難。為了填補這些留白處,我常常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想象,圍繞這些留白處進行表演。這樣就能填補思維跳躍帶來的斷層,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了古詩詞的作者,這樣就會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作者進行情感共鳴,提高自己的閱讀效果。
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三首》的《夜書所見》時,我鼓勵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生有的扮演作者,有的扮演玩耍的兒童,我鼓勵學生給主人公設定人物獨白,展現作者的心情。有學生就嘗試表達了作者的寂寞心情:“看看這些孩子,他們玩得多么快樂啊,可是我呢?我遠離家鄉,在這樣凄冷的夜里,只有一盞燈陪伴我。”還有的學生突發奇想,加入了作者和孩童交流的內容。在對話中,作者希望能通過和別人的交流排遣內心的寂寞心情,但是小孩子卻說時間晚了,自己要回家睡覺了,于是一哄而上,又只剩下了作者一個人,這樣就能更好地展現出作者悲傷孤獨的心情。我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同時還組織學生就其中的某些詞句展開交流,包括:“‘客情’是什么意思?你是否也曾經有過‘客情’呢?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當時的內心感受呢?”這問題能讓學生通過體驗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體驗感受的觀念,所以我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能沉浸到作品中,獲得更深刻的感受。我還常常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嘗試將自己想象成作者,說說創作詩歌時的內心感受,我還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交流,說說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和情感,更能提高語言建構和表達能力。
美術是一種具有形象性的藝術形式,詩歌的特點就是“詩中有畫”,因此,我在教學中就嘗試展開學科整合,將繪畫這種詩歌藝術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先深情誦讀詩歌,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嘗試展開想象,將詩歌的內容畫出來。最后我還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畫的內容,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理解。
二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二首》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充滿畫面感的詩歌,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將繪畫和詩歌學習結合在一起,嘗試放飛想象,將詩歌的內容用圖畫展現出來。我在學生展開創作前先啟發學生思考:“在這首詩歌中提到了‘無窮碧’和‘別樣紅’,綠和紅都比較好表達,但是‘無窮’和‘別樣’又要怎樣表現呢?”在學生展開創作后,我還鼓勵學生嘗試說說自己的創作理念。有學生提出:“‘無窮’說明很多,所以我畫了很多很多的荷葉,一直鋪到遠方,這樣就體現出了‘無窮’。”還有學生提出:“我在旁邊畫了穿紅衣服的小姐姐,但是荷花的紅顏色比她的衣服更鮮艷。這樣就通過了對比的方式表現出了‘別樣紅’。”我肯定了學生的創意,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我在教學中就嘗試將美術和古詩詞閱讀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進而提升古詩詞閱讀的效率。
古詩詞作品一般都具有音韻美,因此,在組織學生誦讀古詩的時候我常常會配合音樂,用音樂營造古詩詞的意境。這樣學生就能更投入地參與到誦讀中,學生的情感被放大,能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我還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古詩詞的演唱作品,讓學生說說該作品是否能體現古詩詞的特點,這樣也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課堂的熏陶。
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的《望洞庭》是一首優美的詩歌,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播放了和洞庭湖有關的民歌《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結合詩歌說說這首歌曲是否能展現出詩歌的意境。此后我還鼓勵學生在詩歌配樂下誦讀該詩歌,說一下這首詩歌體現出的意境是怎樣的。學生提出:“這首詩歌首先讓我感受到的是山水之綠,作者用‘翠、青’等顏色詞形容了洞庭湖的特點。”還有學生提出:“我印象最深的是洞庭湖的平靜,你看它都好像是一面鏡子一樣,還好像一個盤子一樣,能放上去一座青山,這多安靜啊。”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在音樂的觸發下更好地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我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觀看央視的《經典詠流傳》節目,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歌進行學唱的活動。這樣就能促使學生將古詩詞的閱讀從課內擴展到了課外,讓學生產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擺脫了呆板的教學方式,將游戲、表演、繪畫、音樂等形式和詩詞學習結合在了一起。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學生自主誦讀并學習古詩詞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