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星
摘要:高校和科研機構實驗室是高校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開展各項科研活動的重要場所。因此,其安全管理需要受到高度重視。在文中就高校和科研機構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對策,以期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實驗室安全管理提供支持。
關鍵詞:科研實驗室;安全管理;實驗室環境
1、引言:
2018年歲尾,北京交通大學某學院的實驗室忽然發生爆炸,三名參與實驗的研究生不幸遇難。近年來,我國高校和各類科研院所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97-2016年期間我國高校和各類科研院所的實驗室發生112起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100多人不同程度受傷,嚴重威脅了廣大師生的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事故屢屢發生,充分暴露出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實驗室管理中存在諸多安全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實驗室安全管理進行探索,助力為在校的師生和科研工作者創造一個安全的實驗室環境。
2、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從業人員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識淡薄
目前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缺少對實驗室人員的安全專項培訓,只是將通用的注意事項掛在墻上,形式枯燥,內容空泛,無法切實提高師生的安全技能;實驗室人員以青年學生和教師為主,在完成課業的壓力下,他們主要將精力集中如何提高實驗技能,得到實驗的結果,對實驗過程中潛在的事故隱患認識不足,總是存有僥幸心態,安全意識淡薄。
2、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不健全
據統計近年高校和機構實驗室發生的各類事故中,由于危險和火災和爆炸性事故占到總比例的81%,主要原因就是實驗室中使用和存放著種類繁多的危險化學品,但是缺少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其采購、使用、存儲的安全進行規范。例如缺少危化品采購的制度,導致重復購置,大量危化品囤積超出了場地的安全存量,為事故發生埋下了隱患。
3、缺少監管,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
目前高校的實驗室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內部人員實施監管,社會和政府的安全監督機構對高校的實驗室監管處于一個盲區,這也是導致無法及時發現事故苗頭,造成重大的安全風險隱患;部分高校和機構的實驗室的各級安全責任不明確,實驗室物業、儀器設備、消防設施、危化品的管理職責分布在不同部門,職責邊界不清、多頭管理,存在安全問題難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
3、破解實驗室之殤的管理對策
綜合前面分析的我國高校實驗室目前存在的人員意識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不明確,安全監管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對策措施。
1、開展安全宣傳培訓,提高實驗人員安全意識
高校和機構應對首次進入實驗室的實驗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及考試,但培訓通常強調通識的安全教育,缺乏專業性強的實驗技 能和操作培訓。實驗室管理及使用主體應建立針對 本實驗室的安全培訓及考試制度,只有通過了通識 安全知識和專業性的安全知識考試的人員,才可以 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根據實驗室不同危險因 素,設立相應的安全培訓課程,包含一般性安全、化 學安全、生物安全、儀器設備使用安全、廢棄物處理 規程等[ 8]。建議在高校基礎課中開設有學分的實驗 室安全教育課程,通過課堂理論授課,結合實驗室實 際演練的教學方法,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實驗安全教 育的注意事項以及事故應對措施,強化學生的安全 意識和觀念,探索尋求符合院校特色的實驗與實踐 安全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模式[
2、加強實驗室安全監察,完善和落實各項管理制度
高校應將安全監督和檢查做為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內部可成立實驗室安全監督和檢查小組,全面排查各環節風險因素,強化對實驗室各類危險物品采購、運輸、存儲、使用等各環節的管控,同時還應接受政府主管部門或聘請社會專業機構的監督,將安全檢查納入常態化管理;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實驗室科研活動平穩開展的基本保障。高校應抓住打造“雙一流”教研環境的機遇,注重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危險化學品、電氣設施、特種設備操作和處理的各種細化規定,各類突發事故的處理方式、應急預案都能夠做到有章可循,實現對實驗室安全的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
3、深化實驗室安全責任體系建設
高校和機構應建立學校、二級院系、實驗室三級安全管理體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分級落實各級部門的安全責任,在每個環節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落實安全責任制,采用首任負責制,形成逐層管理,逐級負責,責任追溯的實驗室安全保障體系,從而讓每個管理者都能夠提高責任意識,減少安全管理的漏洞,持續深化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形成一種長效機制。
4、結語
實驗室作為我國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科研教學的主要場所,緊密關系著社會的安全和諧發展,因此,對實驗室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持續的安全教育和宣傳,促使從業者形成自律的安全素養,建立完備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強化監督、狠抓落實,打造一支責任清晰的實驗室管理專業化團隊,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推動高校和機構的實驗室安全管理,保障科研建設發展,共同維護安全的教學和科研環境。
參考文獻
[1]張艷艷,高秀芝,黃漫青,等.高校科研實驗室管理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5):9-10.
[2]張曉宇.論高校科研實驗室管理模式的建議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271-272.
[3]吳遵義,談國鳳,謝湖均,等.研究生參與高校科研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37(05):299-301+306.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