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摘要: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注意:一、注重環境育人;二、激發自覺性;三、活動中熏染;四、校外延伸;五、強化訓練。
關鍵詞:環境;激發;活動;延伸;強化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更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正是是非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段,所以,這一時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尤為重要。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小學教育的經驗和我校近幾年的做法,形成以下策略。
一、環境育人
我校一直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滲透于課堂,溶解于平時,充分利用晨會、法制道德課、班隊會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并堅持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學校少先隊以創建平安和諧校園為契機,加大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加強了對班主任及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通過加強制度建設這一舉措,各位教師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責任感明顯增強,學生文明衛生習慣得到進一步培養,良好道德品質正逐步形成。學生亂扔亂畫、追跑打鬧等現象大大減少了;做操、集會的紀律明顯好轉了(有了班主任的帶隊與監督,學生廣播體操秩序井然,動作規范整齊);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學生漸漸增多了。值日學生的管理也進一步規范,“紅領巾監督崗”有條不紊地運轉著。值日學生每天都能認真履行值日職責,對全校教師早讀輔導情況及學生的日常行為衛生打掃情況能認真記載、及時通報。這些學生既是值日學生,又是環保小衛士,他們在監督檢查同學的文明衛生行為的同時,還能撿起地上的垃圾等,隨時保持校園環境的整潔。德育管理的加強使全校學生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增強,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正在逐漸形成。
2.校園文化建設得到加強,校園環境更加和諧優美。
我校加強校園文化與環境建設,在校園內每個角落都充滿人文性的導向與關懷。我校以打造陽光少年為辦學理念,在校園繪有向日葵等墻體文化。校門口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樓三層樓道分別以“傳統文化”、“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為內容,教室門口的“請自覺按順序出入”的醒目字幅時刻提醒學生注意進出門的規則與安全;教室內的“請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的條幅和衛生角上方的墻壁上貼著“請講衛生、不亂扔紙屑”的標語,時刻提醒學生樹立學校主人翁意識,共同愛護校園環境,保持學校的良好形象。走進校園,便能感受到優美整潔、文明有序、和諧安寧的育人環境,整個校園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濃郁氛圍,讓學生在校園里得到美的享受,知識的熏陶,感情的提升。
二、激發自覺性
自上學期起,我校與城關小學合并,全校專設一、二兩個年級18個班,低年級的小學生,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常在教室里追逐打鬧,下樓不走樓梯,沿扶手往下滑。老師一遍一遍的講,但作用不大。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強,好表現,愛聽表揚的話。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號召各班辦起了“誰最棒”、“我是今日小明星”、“誰的進步大”等評比專欄,從學習、紀律、衛生、樂于助人等方面全面考查,一周一小結,評出各班的文明小天使,在下周一校級晨會上登臺亮相,接受全校師生的表揚,每學期評出本學期的文明少年,頒發獎狀、獎品,以此來激勵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活動中熏染
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經歷了,理解才能更透徹,深刻體驗才會更深刻。所以,我校經常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如:周禮進校園,通過講故事、看視頻、模擬表演、實踐活動等,幫助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讀書競賽活動促進每個學生養成了愛讀書、勤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結合校慶和重大節日,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如國慶手抄報展,中秋節感恩活動,慶元旦迎新春文藝活動,法制宣傳日教育活動等;體操比賽、冬季運動會掀起師生運動新高潮,促進了學校體育工作。
四、校外延伸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和規范同成長”的家校活動。使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范》,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五、強化訓練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每學期開學初,我校少隊部都會將學生的實踐活動作為重點內容來計劃、安排,結合每月的活動主題,與各類傳統節日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促進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如:3月份結合“學雷鋒活動月”要求每位學生為身邊的人至少做3件好事,4月份要求學生每天在家里替父母做一次家務活等,同時,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等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只有立足于“知”“行”統一的原則,在課內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
參考文獻
[1]張三祿.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策略探究[J]. 教育革新,2012(1):23-23.
[2]郭子菡. 功到自然成——淺談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策略[J]. 新課程導學(九年級下旬),2017:59.
[3]王月娥. 淺談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策略[J]. 新校園(中旬),2016(4):25-26.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