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龍
美國好萊塢被譽為美國“娛樂產業的硅谷”。而今,單部電影片酬超過2000萬美元已成為評價好萊塢超級巨星的標尺,在這個被稱為“2000萬俱樂部”中就包括湯姆·漢克斯、威爾·史密斯、金·凱瑞、尼古拉斯·凱奇、丹尼爾·克雷格、小羅伯特·唐尼等炙手可熱的巨星。伴隨好萊塢影視行業高度商業化發展,絕大多數好萊塢明星都屬于整個美國社會中的高收入群體。為了應對高片酬帶來的高額稅收,明星們采取了諸多策略來降低個人稅負,甚至不惜鋌而走險。
那些逃漏稅的好萊塢明星們
1937年美國財政部公開指稱查爾斯·勞頓等七位好萊塢明星通過成立國外公司逃避政府稅收。據調查,勞頓1934年在英國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該公司與勞頓簽訂協議,勞頓為公司提供自己的全部服務,而經由公司將勞頓“出借”給各好萊塢影視制片廠 。勞頓的空殼公司按月支付給勞頓較低的報酬,使其順利成為低收入者而適用較低一檔的稅率。經美國稅務局核查,1934年勞頓逃避稅款共計104431美元。但是勞頓起訴到法院,認為他成立海外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稅款而是為了拍影片,制片公司租賃演員給其他制片廠并無不妥。法院最終認可了勞頓的主張,此舉也促使好萊塢明星們紛紛成立制片公司來將自己雇傭給大公司。不過美國稅收法律后來盡力填補了這項漏洞,從而打擊了影視明星跨境注冊空殼公司的避稅行為。
雖然諸多好萊塢明星都曾被曝涉嫌逃稅漏稅,但真正因此而陷入牢獄中的明星卻只有少數,因出演《刀鋒戰士》聲名大噪的韋斯利·斯奈普斯則不幸名列其中。2007年,斯奈普斯因稅務虛報問題被美國佛羅里達州檢察官以涉嫌逃漏稅等八項罪名起訴。據查1999年到2004年間,斯奈普斯的片酬已高達4000萬美元,但他卻沒有如實申報個人所得稅,總共漏稅約700萬美元。除了沒有申報個人所得稅外,斯奈普斯還在1996年到1997年間以不正當手段申請退稅1200萬美元。斯奈普斯的理由是,因為他的助理過錯而忘記提交報稅單。最終在2008年賓夕法尼亞州法庭裁定斯奈普斯故意不申報個稅罪名成立,判其有期徒刑三年,罰款500萬美元。斯奈普斯以判決不合理為由申請上訴,但上訴法院維持了原判決。最終,斯奈普斯于2010年12月入獄服刑,2013年4月被保釋在家中,直至2013年7月服刑期滿。在此之后這個好萊塢明星的演藝事業幾乎“涼涼”。
早在1996年尼古拉斯·凱奇憑借影片《離開拉斯維加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成為家喻戶曉的好萊塢演技派明星,身家數億美元的凱奇大肆在全球購置房產、豪車和各類奇異物品。2009年,美國稅務局調查發現凱奇自2007年起欠繳所得稅超過625萬美元,并且在2002年至2004年間也有35萬美元欠稅未繳,因此在奧爾良地區法院提交了針對凱奇的稅收留置申請。凱奇表示這是因為財務經紀人的失職所致,而并非有意為之,最終避免了牢獄之災,但需要繳納稅款及利息、罰金共計1330萬美元。為了償還所欠稅款,凱奇不得不變賣多處莊園別墅,不加選擇的接戲還債也被稱為好萊塢“最繁忙”的影星,直到2012年凱奇才繳清了大部分稅款。
美國稅務局與好萊塢明星的“貓鼠游戲”
眾所周知,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級政府財政獨立性較強,每一位納稅人是否如實繳納稅款都會攸關各級政府的“錢袋子”。其中,聯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個人所得稅,2017年占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47.9%。好萊塢明星們往往收入不菲,如何確保他們無保留地申報稅款?在這場“貓捉老鼠”的游戲中,就不得不提及隸屬于美國聯邦財政部的美國稅務局(IRS)了。
美國稅務局主要職能有兩項:一是協助納稅人納稅,二是對稅務申報進行稽查和糾正。美國稅務局對于好萊塢明星的所得稅征管主要有以下特點:
▲納稅申報復雜煩瑣
美國稅務局要求納稅人每年4月15日之前要將其所有收入申報納稅,即使是非法收入也必須申報納稅(在其官網上專門指導非法收入者如何報稅)。美國稅法是出了名的復雜,納稅人進行所得稅納稅申報時還需要根據納稅身份、年齡以及相關具體情況計算應稅收入以及抵免,因此,大多數美國人對報稅深感頭痛。美國稅務局提供多種納稅申報服務,如線上申報、預約辦稅、簡化申報程序等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報稅難度。但好萊塢明星為了試圖避開更高收入下的更高稅率,委托經紀人、律師、會計師、經理人在“減少收入”上下足了功夫。一般來說,好萊塢明星們主要通過慈善避稅、投資公司等方式來減少稅負,這些環節都會增加報稅復雜性,更需要專業稅務代理人協助其申報納稅。因此,美國稅務局對這類高收入群體的納稅服務重點也主要是規范納稅代理服務,并強調納稅人對自己報稅表負有最終法律責任。
▲報稅稽查無孔不入
在報稅結束之后,美國稅務局以納稅申報的信息為依據,有重點的抽查報稅表。年收入在10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審查率接近10%,因此拿著天價片酬的好萊塢明星一直是美國稅務局重點抽查的對象之一。在獲取稅收信息上,美國稅務局遠比想象的強大,通過信息化征管手段它掌握著所有美國人的社會安全號和銀行賬號信息,2014年正式生效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FATCA)也授權美國稅務局向海外金融機構要求提供美國人的賬戶資料,毫不夸張地說,美國稅務局可以掌握每一個美國納稅人在全球的財產信息。對于納稅人涉嫌稅收欺詐、濫用稅法等行為,法律授權美國稅務局有權進行查處并通過強制執行的手段,甚至動用稅務武裝執法機構(IRS-CI)展開稅務稽查。此外,美國稅務局2006年推出“告密者計劃”,即舉報的逃稅漏稅行為被查證屬實之后,能夠得到15%—30%稅額的獎勵。告密者計劃實行之后,約有3.3萬人主動上報自己的海外賬戶,補稅近50億美元。
▲逃稅漏稅代價高昂
對于漏稅、逃稅和虛假納稅的行為,美國稅務局不僅在報稅稽查上擁有絕對的權力,而且在法律責任追究上也是毫不手軟。在美國逃稅漏稅被查證后,除了需要及時補繳所欠稅款和利息外,還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面臨懲罰性罰款。如果是疏忽導致報稅數據不符,需繳納20%的漏稅作為罰款;如果認定有逃稅行為,但是不構成犯罪的,則需要繳納75%的漏稅作為罰款。第二,面臨刑事處罰。一旦被認定涉嫌逃稅犯罪,例如隱瞞實際收入、不報稅或者少報稅,則可能面臨最高五年的有期徒刑,以及相應罰款。第三,失信者寸步難行。美國的稅收信用作為個人信用評估體系的重要指標,間接地影響著個人信貸、教育、日常消費、領取失業救濟金及租房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好萊塢明星一旦有逃漏稅丑聞更會被全球媒體追蹤,通過欺騙或隱瞞手段虛報納稅或不申報個人收入,而被美國稅務局盯上的明星們往往得不償失,也無異于自毀星途。
美國對好萊塢明星稅收征管的啟示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中呈現出高收入者高稅負特點,以2014年數據為例,高收入群體(年均收入25萬美元以上)占所有納稅申報的比例不到3%,但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全部個人所得稅的51.6%,而低收入群體(年均收入5萬美元以下)占所有納稅申報的比例高達62.3%,但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僅有全部個人所得稅的6%左右。高收入群體收入來源多樣,避稅手段五花八門,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稅務局緊盯著好萊塢明星們了。美國對好萊塢明星的稅收征管帶給我們以下啟示——
▲允許合理的稅收籌劃,但絕不容忍逃漏稅行為
盡管美國稅法規則嚴密,但納稅人在法律范圍內展開稅收籌劃并未受到禁止。通過事先投資公司、慈善公益、在稅收洼地注冊公司等方式,好萊塢明星所應繳納的稅款比直接領取片酬再扣稅要少很多。稅收籌劃與逃漏稅雖然難以區分,但從被美國稅務局稽查的好萊塢明星逃漏稅案件來看,目的違法性是主要的判斷標準。與我國演藝明星默認將片酬視為“凈所得”不同,好萊塢明星的每一筆收入都需要自行報稅,或者聘請專業團隊進行稅收籌劃和報稅事務,以避免因逃漏稅而被美國稅務局稽查。此外,在全球范圍內明星“退籍避稅”的現象都十分常見,但對于好萊塢明星們來說,想要降低稅務而放棄美國國籍與綠卡事實上并不容易。美國在2008年《英雄收入援助和減免稅法案》(HEART法案)中規定,以避稅為主要目的脫籍公民將不得再次加入美國國籍,并且還有可能要繳納一筆離境稅,也被稱為“贖身費”。
▲以高收入群體為重點,建立有效地稅務稽查機制
美國個人所得稅征管集中反映了現代稅收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通行做法,美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率能達到90%,有賴于嚴密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美國稅務局憑借納稅人信息電子系統,掌握納稅人收入及財產信息,因此在納稅申報、第三方信息、代扣代繳、稽查與逃稅懲罰等諸多方面,對于未如實申報或存在逃避稅款的行為予以打擊。尤其是美國將逃稅定為重罪,稅務局雷厲風行的稽查機制足以達到威懾效果,好萊塢明星即使有強烈的逃漏稅動機,也不得不如實申報個人收入。
在全球反避稅的趨勢之下,2018年我國修訂了《個人所得稅法》建立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所得稅制,首次引入反避稅條款;同時在信息化治稅理念之下,《稅收征收管理法》也緊鑼密鼓地進行修訂,將形成自然人稅收征管體系。正所謂制度塑造人性,未來明星們試圖在中國逃漏稅款就需要三思了。
▲注重稅收遵從,強化稅收信用在個人信用中的比重
美國人的納稅意識很強,逃漏稅被認為是不道德的。2001年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曾來中國演出,邀請方本打算在演出后才繳稅,但大衛提出“請先給我報稅,不見完稅憑證我不演出”,這也成為當時的一大新聞。客觀而言美國明星們的稅收遵從不僅體現在強烈的納稅意識上,也是基于外部的稅法制度約束:嚴厲的稅務稽查和懲罰機制之下,明星們在申報納稅的每個環節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出錯。需要強調的是,在個人信用體系健全的社會中,納稅信用作為重要的指標會直接影響不誠信納稅人的生活。反觀我國影視行業明星們稅收遵從度更多的是制度缺失,明星們動輒數以千萬計的逃漏稅行為即使不構成犯罪也是嚴重的失信問題,但我國尚未出臺對自然人失信懲戒的具體舉措,即使稅收失信也不足以對其生活及工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更難對社會民眾產生警示和教育效果。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